《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11-14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苏超”: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实践启示

作者:张和平 裴欣欣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   发布日期:2025-11-14

摘  要  从“苏超”的实践,探讨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关联。解析“苏超”通过文化要素激活、产业关联催化、品牌价值传导及空间结构重构四大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效能、产业拉动效应、空间联动水平及社会参与深度的提升。“苏超”的成功经验包括重视文化要素系统性激活、构建跨产业协同机制、建立品牌价值传导路径、推动文体旅空间重构与优化等,可为相关区域推动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元文化;资源整合;文体旅融合;“苏超”

202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1]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以低门槛为社会各界参与竞技体育打开了通道,打破了传统体育领域参与壁垒的同时,依托深度绑定地域特色的城市间互动,让全国民众对江苏各地级市的独特魅力形成了更鲜活、深刻的认知。[2]文体旅融合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多元文化资源作为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整合效能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活力。足球赛事作为体育IP的重要载体,兼具文化传播与产业联动功能,为区域文体旅融合提供实践场景。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体育强省,其城市足球联赛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联动文旅产业方面具有典型性,研究“苏超”的多元文化资源整合模式,可为区域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

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纽带,打破文体旅产业边界,通过文化要素激活、产业关联催化、品牌价值传导与空间结构重构四重路径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区域文体旅从单一业态叠加向深度价值共生转型。

(一)文化要素激活:推动多元文化资源破解封闭困境

文化要素激活机制能破解多元文化资源分散化、扁平化、静态化的封闭困境,推动其向可感知、可传播、可消费的文体旅融合要素转化,通过资源符号化、符号场景化、场景参与化、参与价值化的路径,联动赛事竞技、文旅体验、消费转化等环节,为区域文体旅创新构建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生态。首先,资源符号化是基础支撑。将局限于博物馆展陈、非遗工坊、历史遗迹的静态资源转化为具象可识别的文化符号,解决多元文化资源孤立分散、难感知的整合难题,促进场景融入。其次,符号场景化是关键衔接。将提炼的文化符号嵌入赛事场馆、旅游景区、商业商圈等具体场景,让符号从孤立存在变为场景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文化资源从封闭场域向开放消费场景的延伸,强化文体旅业态的文化内核。再次,场景参与化是传播抓手。通过搭建互动路径,引导大众从文化场景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深化文化感知,为文化资源传播积累大众基础。最后,参与价值化是最终落点。将大众参与行为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与传播价值,推动文化资源从文化资产升级为拉动文体旅产业增长的经济资产,实现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二)产业关联催化:推动地域文化资源突破产业边界

产业关联催化机制是打破体育、文旅、商业等产业的孤立边界,推动非遗技艺、地方美食、历史景观等地域文化资源从静态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的核心路径。首先,政策引导降本是机制落地的制度基础,如同技术变革对生产端的赋能,通过明确核心业态“城市名片+消费引擎”双定位、推出政策工具包,降低跨产业合作的制度性成本。“苏超”由政企主导的定位设计,有利于文化资源融入产业协同,搭建资源与产业的对接桥梁。其次,业态协同赋能是资源增值的核心环节,通过分领域联动激活文化价值,传媒产业借“楚汉争霸”“吴地水乡”等文化主题设计内容,实现流量变现的同时扩大文化传播。商业领域依托核心业态打造主场经济圈,如淮安将地方美食转化为消费符号,推出赛事套餐,让文化资源成为产业增值的核心抓手。最后,场景延伸与风险管控是机制可持续的保障,对应消费端的体验升级,构建赛事全周期消费场景,空间上绑定城市文化地标打造特色线路,延长文化消费链条。同时,通过统一标识、规范流程,平衡文化个性与品牌统一,确保产业协同不偏离文化活化核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三)品牌价值传导:推动资源整合与价值精准传递

当前,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发展中,存在传统文化传播碎片化、产业联动浅层化的局限,而品牌价值传导机制是破解这一问题、实现价值精准传递的核心力量。以特色品牌为中枢,将分散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统一品牌框架与地域文化个性的标识体系,助力地域文化突破小众圈层形成清晰认知锚点,推动区域文体旅从业态叠加向品牌共生升级。首先,核心标识构建是价值传递的前提。以地域文化为内核打造品牌标识体系,在统一品牌框架下保留各区域文化特质,避免价值传导模糊,为后续分层传递奠定清晰的文化锚点,筑牢品牌价值传导的竞争根基。其次,机制聚焦向不同主体精准传递价值。对参与主体,通过文化赋能激活个体与品牌互哺,降低参与门槛,让大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播者。对城市治理,品牌凭借群众基础与文化属性,成为推动“体育惠民”等治理工作的柔性力量,打破资源利用的“精英壁垒”。最后,在商业生态协同上摒弃单纯赞助曝光。推动文化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入,让商业载体同时承担文化传播与品牌增值功能,形成文化、商业、品牌的共生效应。

(四)空间结构重构:推动文化资源与文体旅空间协同转型

空间结构重构机制是突破行政壁垒、功能分割等传统制约,破解文化资源分域管理、文体旅空间碎片化分布困境的关键抓手。通过空间联动、资源串联、功能复合、价值升级的全维度运作,推动空间形态从孤立点状向网络化协同转型,激活单一空间的“体育+文化+消费”复合价值,为区域文体旅创新构建点有特色、线有联动、面有协同的高效布局,避免资源浪费与业态同质化。一方面,从空间联动维度看,机制重点打破行政分割,实现跨区域文化资源串联。当前,多元文化资源常因地域管理壁垒呈零散分布,而空间结构重构机制以核心业态为纽带,依托跨市站点布局串联不同地域文化资源带。另一方面,从功能复合维度看,机制聚焦激活空间多元价值,延长消费与传播链条。不同于物理空间的简单扩张,机制通过制度性联动与场景设计,以城市主场场馆为核心,布局餐饮、住宿、零售等业态,同时嵌入地域文化符号与城市叙事,延长用户停留时长与消费链条。

二、“苏超”: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

“苏超”立足江苏多元文化共生的地域特征,在赛事运营中形成了可量化、可复制的实践成果,具体体现在文化传播效能、产业拉动效应、空间联动水平及社会参与深度四个方面。

(一)强化文化认同,升级文化传播范式

在传播广度方面,赛事借助大众媒介与社交平台的联动,构建起跨地域、多层次的传播网络,使地域文化符号的触达范围实现指数级扩展。依托城市对抗叙事形成的相关话题,不仅涵盖吴文化中的水乡意象、楚汉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还包含淮扬菜、苏绣等非遗元素,这些符号通过赛事直播、短视频二创等形式嵌入公共话语空间,最终达成29.34亿的总阅读量。[3]这种传播规模远超传统博物馆、文化节等线下场景的辐射范围,使江苏13个设区市的地域文化特质突破行政边界限制,进入全国性的文化注意力场域,实现了从地方文化到公共文化议题的转变。

在传播深度方面,“苏超”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将地域文化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具象实践,强化了受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南京主场将明城墙元素融入看台装饰,苏州赛区在中场表演中植入评弹与昆曲片段,这些设计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通过赛事进程中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观赛体验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南京五台山体育场万名观众冒雨观赛的场景,[4]正是这种深度传播的典型呈现。观众的参与行为不仅是对赛事本身的支持,更隐含着对城市文化的主动认同,这种基于情感联结的文化接收,其效果远胜于单向的文化灌输。

(二)激活产业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增值

在直接经济贡献方面,赛事凭借高关注度形成的流量聚合效应,为相关产业创造了增量市场空间。“苏超”现场观众总计约264.83万人,其中外地观众101.3万人、本地观众163.53万人,直接拉动举办地经济9.76亿元。外地观众人均消费592.94元,以餐饮、交通、景区游览等消费为主,贡献6.01亿元;本地观众人均消费229.6元,聚焦餐饮、文化娱乐等,贡献3.75亿元,二者共同构成赛事直接经济贡献的核心,彰显赛事对城市消费的拉动作用。[5]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赛事需求的传导推动了体育经济产业链条。“苏超”对盐城消费市场的即时拉动效应显著。在体育基础设施层面,场馆资源整合利用步伐加快,为本地足球发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此前闲置的训练场地已重新启用,实现资源高效盘活。在消费需求层面,球迷出行不仅直接带动交通消费,更可能催生潜在购车需求,为本地汽车产业注入新动能。在民生体育层面,民间足球运动的蓬勃兴起,将推动全市群众体育事业提质发展,进而拉动家庭体育装备、培训等相关消费支出增长。[6]

在跨产业协同方面,赛事作为连接点推动了“体育+”融合生态的形成。“苏超”作为具备强吸引力的头部体育IP,成为推动文化传播、激活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的核心“基础产品”,其背后沉淀的粉丝流量、凝聚的情感认同与释放的消费潜力,共同构成了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起点。数字平台的深度嵌入,既搭建起赛事与关联产业的联动桥梁,又构建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通道,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高效匹配。抖音平台的“内容导流”、美团的“套餐共建”等实践不仅是拉动产业跨界融合,更是释放协同价值的关键“赋能者”。[7]

(三)重构空间结构,助推区域文体旅空间转型

在城际空间网络重构方面,“苏超”以“功能互补”为导向打破行政边界,打造“水乡足球文化走廊”等特色协同载体。通过整合苏南足球场馆、水乡古镇、非遗工坊等资源,构建观赛、体验、消费一体化动线,促成分散文体旅设施功能耦合。例如,苏州评弹借赛事联动进入无锡主场,南京明城墙文化随球迷跨市观赛扩散,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均衡分布与高效共享。

在城乡空间要素流动方面,“苏超”通过双向赋能机制激活乡村多元价值。一方面,赛事资源下沉至县域乡镇,像徐州市沛县“村界杯”带动乡村场馆改造与服务升级。另一方面,乡村特色资源纳入“赛事+文旅”套餐实现上浮。此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单向流动格局,形成城市反哺乡村、乡村丰富赛事场景的良性循环,赋予乡村复合功能。

在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苏超”跨域流量直接拉动区域要素优化重组。第四轮场均25802人现场观赛,带动5个主场城市外地游客量较此前周末增长48%,银联异地文旅消费额增长15%。游客流入打破本地消费饱和,促使服务资源向赛事节点集聚,推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跨域衔接升级。[8]

(四)构建参与体系,吸引社会力量介入

在参与主体扩容方面,“苏超”以去专业化为导向打破体育参与身份壁垒,构建覆盖多元群体的参与网络。对业余球员而言,赛事提供从社区球场到专业场馆的晋升通道,通过城市代表队选拔机制,让非职业球员获得与同类爱好者竞技、享受标准化赛事服务的机会,部分球员还因赛场表现形成个人影响力,成为连接赛事与市民的草根纽带,让体育竞技回归大众本质,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在参与维度拓展方面,“苏超”借助场景创新推动社会参与从赛场内向社会生活全域渗透。将赛事转化为家庭社交载体,使参与行为突破个体局限,形成一人观赛、全家参与的扩散效应,让社会参与不再局限于赛场内的竞技或观赛,而是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场景,拓宽了参与的覆盖范围。

在参与价值转化方面,民众对赛事的高关注度转化为对城市文化的自觉传播,如球迷跨市观赛时主动分享本地历史典故与美食特色,推动区域文化互鉴。同时,观众从观赛者转变为消费参与者,通过购买城市主题衍生品、参与赛事联动文旅消费,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苏超”多元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文体旅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苏超”通过多元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区域文体旅融合的实践,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操作范式,其经验对同类区域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刻的学术启示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重视文化要素的系统性激活

第一,地域文化的深度提炼是激活的前提性工程。多元文化资源在未被系统整合前,常以碎片化形态存在于历史典籍、非遗工坊或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因缺乏具象化载体而难以被大众感知。“苏超”的实践揭示,符号生产需以地域文化的核心特质为锚点,将城市历史、非遗技艺、饮食特色等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凝练为具有辨识度与传播力的符号包。例如,“楚汉争霸2.0”的叙事设计,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足球赛事的对抗性语境,将徐州与宿迁的楚汉文化渊源转化为可互动的赛事话题,抽象的文化内涵被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具象符号,为后续的场景再造与价值转化奠定基础。

第二,场景化再造是文化要素从静态存在转向动态参与的核心路径,通过空间重构与体验设计,构建文化与大众的情感联结。在传统模式下,文化资源的展示多局限于博物馆、剧场等封闭场域,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形成深度认同。“苏超”通过打破物理空间与体验边界,将文化场景嵌入赛事全过程。在时间维度上,中场时段的非遗表演使赛场成为活态文化展台。在空间维度上,扬州将瘦西湖夜游与观赛体验绑定,形成赛中有展、展中有赛的沉浸式场景。静态的文化资源由此转化为动态的参与场景,受众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者,文化传播的深度与效度得以显著提升。

第三,价值转化是文化要素激活的终极目标,构建文化符号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化通道,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释放。“苏超”通过“观赛+文旅”的业态融合,推动文化符号的消费转化。推出“足球+夜游”“观赛+游船”等套餐,将赛事符号与旅游资源深度绑定。联动商圈推出赛事主题餐饮,使“美食对战”等符号从话题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苏超”在放大地域文化个性的同时,规避了地域歧视与低俗化风险,如“早茶德比”等城市对抗叙事始终保持轻松友好的基调,既强化了城市认同,又维护了联赛品牌的统一性,更让赛事成为凝聚区域共识的社会资本,形成良性循环。

(二)构建跨产业协同的催化机制

第一,政府主导的政策创新是降低跨产业合作制度性成本的核心支撑。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合作意愿与资源配置效率。“苏超”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推出的政策工具包,从根本上消解了文旅企业、商业机构等参与赛事合作的顾虑。如部分城市可将赛事门票与景区门票捆绑销售纳入地方文旅扶持项目,既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又通过政策背书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信任度,直接推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融入。

第二,消费场景的时空延伸是推动产业链扩张与生态跃升的关键路径。传统体育赛事的产业联动多局限于赛场内消费,而全周期、跨空间的场景设计可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续产业动能。在时间维度上,赛前以文体旅融合活动吸引观众提前抵达比赛城市消费,赛中嵌入非遗表演、美食展销,赛后联动夜市延长消费行为。在空间维度上,打造“观赛+游船”“足球+夜游”等特色线路,将赛事场馆与城市地标、景区资源深度绑定,打破产业空间壁垒。

(三)建立有效的品牌价值传导路径

第一,品牌核心标识的精准构建是价值传导的前提与基础。核心标识作为品牌的基因序列,需兼具地域文化独特性与联赛品牌统一性,避免价值传递的模糊性。“苏超”的实践表明,核心标识的提炼需立足地域文化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徐州主场将汉画像石元素融入助威道具,既彰显了楚汉文化的厚重底蕴,又通过竞技对抗的赛事语境赋予其现代活力。无锡主场的江南丝竹中场表演,以柔中带刚的艺术特质呼应足球赛事的激情与协作,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符号共振。在13个设区市的地域个性中提炼出多元共生的品牌共性,形成和而不同的认知锚点,为后续的多维度渗透奠定符号基础。

第二,向多元参与主体的差异化渗透,是品牌价值从认知到认同的关键环节。参与者作为品牌传播链接点,其体验质量直接决定价值传导的广度与深度。“苏超”通过分层设计实现了参与主体的价值绑定。对业余球员而言,专业球场竞技、直播转播曝光等草根明星化路径,使个人价值与赛事品牌同步提升。对球迷群体而言,低门槛的观赛体验与互动设计,打破了职业体育的“精英壁垒”,使球迷从被动观众转变为主动传播者,最终实现品牌认知的指数级扩张。

第三,向城市治理层面的价值渗透,是品牌从体育符号升级为社会治理工具的关键跃升。赛事品牌能够以柔性方式连接政府治理与民众需求,成为“体育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苏超”将品牌纳入城市治理体系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通过简化参与流程、推行惠民票价、提供免费直播转播等举措,使赛事覆盖全年龄段市民,实现了“体育竞技人民性”的价值落地。同时,部分城市通过“赛场礼仪倡导”“地域文化讲解”等环节,使观赛行为成为市民素质提升的实践场景。通过民众对品牌的认同提升对城市治理的参与感与满意度,最终使品牌价值转化为社会凝聚力。

(四)推动文体旅空间的重构与优化

深化跨域资源整合与空间网络搭建,通过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利用,推动功能重组与要素流动,突破行政壁垒与功能分割的制度性约束,激活文体旅空间的复合价值,最终实现重构与优化。

第一,城际层面的资源带串联,是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功能互补的关键抓手。区域文体旅空间的低效配置,往往源于行政分割导致的“资源孤岛”现象。“苏超”依托13个设区市构建了跨市域的资源联动载体。如将苏州园林、无锡太湖、常州淹城等文化地标纳入赛事关联空间,使原本孤立的文体旅设施形成一体化动线。体育场馆提供竞技场景,文化场馆承载历史展示,旅游景区延伸体验空间,三者通过赛事流量的分配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了区域文化资源从本地垄断向全域共享的转变。

第二,城乡层面的双向赋能机制,是破解二元结构、激活乡村价值的核心路径。“苏超”通过“赛事下沉+资源上浮”的模式实现了城乡要素的高效流动。在赛事下沉端,将赛事延伸至县域及乡镇层级,如徐州市沛县“村界杯”带动乡村场馆改造与服务升级,使乡村体育设施利用率显著提升。在资源上浮端,将农家美食、田园风光纳入“赛事+文旅”套餐,使乡村空间从消费末梢转变为体验节点。乡村空间的激活不在于“复制城市模式”,而在于通过资源联动释放其独特价值,“苏超”的实践正是通过赛事这一纽带,使城市的资本、技术与乡村的生态、文化形成互补,推动城乡文体旅空间从单向依附向双向共生转型。

第三,以活动为核心的消费是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终极保障。空间的价值通过人流、消费流、文化流产生动态效能。“苏超”通过赛事活动的全链条设计,实现了空间资源的精准配置。在城市主场层面,围绕球场打造观赛、逛商圈的消费逻辑,延长球迷停留时长。在跨市联动层面,推出“跟着‘苏超’去旅行”等活动,城市间互设文旅礼包与线路,推动客源互送。球迷跨市域观赛时主动分享本地历史典故、美食特色,推动地域文化突破空间限制形成二次传播,最终实现从赛事经济到发展生态的跃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5-09-04)[2025-09-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9/content_7039164.htm.

[2]潘家栋,刘哲.浙江赛事经济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及启示[J].江南论坛,2025(08):9-13.

[3]刘浏.171个热搜29亿阅读量:数据解码热搜中的“苏超”足迹[N].扬子晚报,2025-07-14(A03).

[4]林剑.还不知道“苏超”?那你落伍了![N].中国体育报,2025-06-03(01).

[5]娄虎,刘萍,房立栋,等.省域体育赛事消费主体经济拉动效应的量化评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25,45(07):15-21+97.

[6]王克桥,王海琴.“苏超”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思考——以盐城为例[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5(07):48-50.

[7]王茜,陈志灏,王家宏.苏超联赛拉动文体旅消费的范式转型与创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5,42(04):414-423.

[8]张未央.“苏超现象”引发多地深思:怎样踢出文体旅融合的“好球”?[EB/OL].(2025-06-19)[2025-09-05]https://m.gmw.cn/2025-06/19/content_1304063613.htm.

本文系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青年研究会研究课题“基于P—P模式的浙江省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编号ZQ2025036)和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编号Y202557363)的阶段性成果。

(张和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军事部;裴欣欣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