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饱含情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敬重、对道路的自信、对人民的关切、对民族的担当和对世界的奉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借助多种方式表达情感,运用比较叙事,增强情感认同;善用修辞表达,助推情感渲染;借用故事寓情,唤起情感共鸣;采用生活话语,彰显情感温度。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既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情感形象,也促进了话语的共情传播,达成讲述者和受众间的情意相通,进而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支持,在同情共振中凝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情感表达;对外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经验事实、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的系统概括和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渗透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情感向度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维度。有鉴于此,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意蕴,考察其情感表达方式和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探索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发挥情感在话语传播中打动人心的柔性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言陈何情”: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蕴涵
话语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1]是人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萌生出真挚情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子。
(一)对历史的敬重之情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强调赓续文脉、以史为鉴,饱含对历史的敬重之情。首先,敬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脉。“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古今相通的历史纵深中观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注重在现代化进程中承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优良品格,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敬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贡献,珍视前人对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付出,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继承性和历史连续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表达了对历史的敬重之情。最后,反思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教训。“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3]基于对他国历史教训的镜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4]善于汲取他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教训,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对道路的自信之情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自信为情感的主基调,洋溢着对道路的自信之情。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意味着中华民族终于在历经艰辛探索后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并且这条道路行得通、走得好,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范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自信自强”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应具备的精神状态,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充分显示出党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高度自信。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运用“必将”“一定”等具有确凿意义的程度副词,表达对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充分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5]“对”“通”“稳”“好”带有积极肯定的情感色彩,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与信心。最后,习近平总书记还用“康庄大道”“必由之路”“唯一正确道路”“人间正道”“光明大道”等论断来形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地传递出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三)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首先,借助目标话语,表达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切之情。比如,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揭示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6]其次,借助动力话语和评价话语,凸显对人民群众现代化主体地位的尊重之情。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成效的评判者。最后,借助行动话语,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惠民图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借助实然话语形态勾勒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人民的发展成就,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展现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五个致力于”对外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惠民行动,透过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
(四)对民族的担当之情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时代强音。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叙事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7]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征程上全党的中心任务,将其定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传递出为实现国人复兴期冀而不懈探索的担当之情。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具象化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只争朝夕、踔厉奋发的强烈责任感。在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纪念文本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新征程上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号召全党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五)对世界的奉献之情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践行大党大国责任,表现出兼济天下的情感追求。一方面,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作为中国共产党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出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突破后发国家奔向现代化的思想束缚和路径依赖,丰富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推进人类减贫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等生动案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另一方面,对外传播解答“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传递出中国共产党立己达人的情感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通过对外传播“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表达奉献世界之情。中国式现代化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鲜明特色,奉行立己达人、和衷共济的发展理念,摒弃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坚持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共享成果,主张“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8]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二、“情何以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情感表达的方式
情感作为“一种以自我体验的形式反映客体和主体需要关系的心理现象”,[9]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对外表达。通过比较叙情、修辞陈情、故事寓情、通俗阐情等表达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对历史、道路、人民、民族和世界的深厚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
(一)运用比较叙事,增强情感认同
比较叙事是指通过把叙事对象加以对比,突出叙事对象之间的异同、优劣,来增强话语叙事的说服力。一方面,在“中国”与“西方”的横向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共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把西方现代化老路同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10]的中国特色加以对比,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普惠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平性的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比较叙事在言说现代化的民族性之外,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11]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在“历史”与“当下”的纵向比较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从历时性维度来看,现代化在中国历经了“破除障碍—奠定基础—开辟新路—拓展深化”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从模仿到创新、从被动到主动、从起步到成熟的演进特点。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时,习近平总书记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谈起,与新时代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单”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中华文明从“文明蒙尘”到“重焕荣光”的复兴之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有助于人民群众不断积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向情感,从心理上认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正确性。
(二)善用修辞表达,助推情感渲染
富有感情的修辞话语能够渲染情感氛围,增强表达效果。一是善用比喻修辞,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鲜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借精妙的比喻陈情,形象灵动,寓意深邃,促使人们自觉在联想和类比后产生情感共鸣。比如,“‘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12]“金扁担”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注。一系列精彩比喻贴切形象、情理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容易被人民认可、接受和传诵。二是善用引用修辞,增加情感表达的文化韵味。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旁征博引,以典传情,善于通过引经据典提升情感表达的说服力。譬如,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中国民谚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维护。三是善用排比修辞,增添情感表达的气势。“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13]三个“新”语义和谐,气势恢宏,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博大情怀,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强烈。
(三)借用故事寓情,唤起情感共鸣
故事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能够勾连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生活的微观叙事,在具象化的情境中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一是借用历史故事说理陈情。比如,通过讲述中国“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二是借用领袖亲身经历表达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美国西雅图时,讲述了梁家河乡亲们从“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到如今过上幸福生活的变化,透过中国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人民情怀。三是借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故事表达情感。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通过“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14]等富有画面感和时代感的镜头,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故事,促进了故事讲述者和听众之间的情感交互传达。
(四)采用生活话语,彰显情感温度
生活话语,往往晓畅通俗、贴近群众,带有暖人心的情感温度。一是采用口语化表达,使情感表达直白易懂。“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15]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化”和“奔头”这一生活化的词汇联系起来,传递出希望和力量,反映出对人民幸福安康的充分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通过讲“家常话”,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听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体会到话语背后的真情实感。二是采用俚语、俗语、歇后语,使情感表达“接地气”。俚语、俗语、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广泛使用的话语表达。比如,用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对待多元文明的态度,使话语表达有趣有味、活泼生动,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包容开放的气度和胸襟。
三、“情动人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情感表达的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言传情、以情动人,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情感形象,更增进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情感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拓展注入了强劲的情感动能。
(一)话语主体之维: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世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情感形象。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是对中国共产党内心情感活动的诉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现代化事业所倾注的深厚情感,为观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符号化建构,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子支撑着中国共产党情感形象的塑造。对历史的敬重之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史自信和掌握历史主动的情感形象;对道路的自信之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的情感形象;对人民的关注之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厚爱人民、尊重人民的情感形象;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塑造了使命型政党的情感形象;对世界的奉献之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开放包容的对外情感形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的情感诠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深化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情感形象的正向认知。
(二)话语受众之维:增进话语受众的情感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政治话语的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以理服人的理性传播过程,也是以情动人的感性传播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理交融的话语表达有助于克服政治话语“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富有情感的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架起了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情感沟通的桥梁,契合了中国老百姓重视情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强化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主体由于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要而表现出的情感上的肯定态度和支持行动。对内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阐明了党对人民的深情厚爱,有助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赤子深情,实现党和人民群众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有助于展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关怀,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情感认同。对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表达了对世界的奉献之情,加深了同国际社会的情感联系,有助于消除国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唤起各国人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共鸣,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认可和支持。
(三)话语实践之维:激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凝聚起人民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一方面,情感是社会团结的“黏合剂”,是增强社会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能够把党和人民紧密地联结为心连心、情相通的情感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蕴含的对历史的敬重之情,有助于激活社会成员的历史记忆,强化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集体归属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擘画了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传递出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唤起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对于复兴的渴望之情,强化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情感,有助于消除矛盾分歧,形塑社会共识,将各族人民凝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旗之下,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情感动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所流露出的自信之情,能够促使人民群众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所表达的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之情,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潜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借助丰富的情感元素和表达手段,激发人民群众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热情,鼓舞各族人民满怀热忱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7.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5.
[4]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01).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94.
[6]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58.
[7]习近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J].求是,2025(01):4-19.
[8]习近平.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06(03).
[9]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42.
[10]习近平.深化团结合作 应对风险挑战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3-08-23(02).
[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
[12]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0-05-24(01).
[1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6.
[1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5-01-01(0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编号21&ZD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易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