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11-14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首页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特质

作者:曹晓峰 王庆忠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   发布日期:2025-11-14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实践的传承赓续和创新开拓,是在新时代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即为中国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外在展现为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现实变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于古今中外的比较视野下,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运动产生了压缩、延伸、统一和赓续的时空耦合,统合着“变”与“不变”的社会发展要素,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进步的融合、未来、创新、人本的特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时空特质;社会时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未来发展阶段作出了新的研判,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面临着新时空环境之下的任务和挑战。马克思指出,时空乃是物质的即时的连续性和即时的不连续性的统一,[2]在劳动层面更是“人类活动本身的直接定在”,[3]时空的存在样态展现着社会发展的侧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内含着社会时空的辩证统一运动。作为一种内在建构性要素,时空始终参与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演变与结构性塑造,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即一个时空范畴。[4]由此,从时空层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获得中国式现代化所独异的、面向实践的时空特质,充分把握这一内在运动的时空特质,有助于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时空压缩: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特质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5]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定的时空场域中展开,具有其特殊的时空特征和时空叙事。[6]同时,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具备共性的时空比较,并以此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时空压缩的融合发展特质。

就时间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压缩在于以几十年的发展时间完成西方社会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政治变革率先完成现代化社会转型,成为世界现代化的起点并辐射影响其他国家。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外现。由此,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化的开始,英国的现代化起步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20世纪初,历时约150年,后续跟进的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都历经了百年发展而最终实现现代化转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相比于西方现代化历程,即使按照“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计算,中国式现代化历时也不过100年。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算入世界现代化历程,那么西方现代化的总历时将达到300年左右,更是远远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时间。[7]

就空间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内含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空间压缩,即“并联式”发展模式。西方现代化属于“串联式”发展模式,通过近300年的发展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后续的现代化推进建立在前段的现代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社会要素发展程度的时间性开启新的现代化阶段。受益于充足的发展时间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西方现代化的每个阶段得到了充分培育,并较为顺利地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后工业的社会转型。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压缩意味着只能采取“并联式”发展模式,其中包含两层内容:一是不同空间发展任务的并行,二是不同空间形态的并存。中国式现代化不具备如同西方现代化300年时间创造的发展空间,却要实现西方社会历经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此,采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叠加并行的发展战略,从“四个现代化”到“新四化”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自始至终追求现代化空间内不同阶段目标的融合发展。不同空间任务的并行必然造就不同空间形态的并存,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次序发展,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阶段性推进,与之相对应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转变。而不同阶段任务的叠加并行意味着在同一时空切面上,存在着诸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象征不同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形态,区域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现代化进程的非同步状态。

时空压缩使中国社会实现了在较短时期内追赶上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并得以在此基础上抓住全新的时代机遇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但是,籍由时空压缩实现的社会进步不仅融合了西方现代化的百年经验,也融合了西方现代化百年进程所遇到的问题挑战,并催生出新的挑战。亨廷顿提出“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引起动乱”,[8]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空间的新旧交替,交替的过渡则产生社会的相对不稳定。西方社会以300年时间换取了现代化阶段中各社会形态的充分发育,对于经济、政治体制、文化、社会、生态等问题的关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自然地向后次序延伸,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也较为顺利。而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不同社会形态并存的局面,担负着“新四化”同步实现的任务,使得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形态变革而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充分解决,从而产生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身发展桎梏依旧存在,发展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面临着前一阶段社会问题残留和新体制尚未健全的双重挑战。当各类现代化矛盾突破社会张力的阈值,便会以群体性事件等造成社会动荡。对此,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摒弃专注经济的单向度的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后补式的发展模式,实行“五位一体”统筹“五个文明”、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兼顾国内和国际利益的综合式的发展模式,使各类现代化具体实践得到充分激发和融合发展。

在与西方现代化的时空对比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发展历程的时空压缩,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浓缩版”,而是在时空对比的分析和时空压缩的现实中,开拓出了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破土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全新现代化之路。时空压缩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各类社会发展要素并存、并行和融合发展的特质。

二、时空延伸: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9]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简单的社会发展的时空历程,而是在社会时空推进中不断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的特征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点在于未来,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产生了面向未来的时空延伸。同时,在无限向前延展的社会时空轴上,历史与未来之间相对运动,历史的时空压缩必然带来未来的时空延伸。换言之,实现时空压缩的融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实现了时空延伸的未来发展。

从现代化整体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几十年的融合发展追赶上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并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10]成功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化革命的时代机遇,拓展出将现代化推向更高水平的未来时空。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到新时代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现代化的阶段性突破,更为科学和可行地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节点提前了十五年,并将原初时间节点确定为更高水平的任务目标。由此,在现代化战略上实现了未来时空的向前延伸,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创造了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从现代化内容来看,时空延伸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认知的发展历程之中,体现于时空格局变革下以西方社会为代表的传统现代化认知向以中国社会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认知的发展。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社会,以西方社会发展样态为蓝本的现代化认知迅速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认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由于时空格局变化,传统的“四个现代化”及其相配套的发展方式,愈加难以应对新时空环境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挑战。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传统的“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统合和解放新时空要素,通过时空延伸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接,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及“新四化”同步实现的战略目标。

时空延伸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社会的内在体现,同时,也符合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与自由空间辩证统一的观点。经由时空延伸而产生未来实践的自由时间并由此形成自由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得以在自由空间中获得深入发展。时空延伸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属性,在预设了未来行动和未来目标的同时,也引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未来思考。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时间节点相重合。[11]如此,当21世纪中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跨越将面临着怎样的时代境遇、现代化实践又将如何一以贯之地实现社会愿景,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经由时空延伸而形成的未来社会议题。

三、时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特质

党的二十大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共同体与现代化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体需要依靠现代化满足集体需求和实现自身发展,而现代化需要依靠共同体创造发展环境和汲取进步力量,共同体建设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曾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造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分裂,人的需求被资本逻辑掩盖而难以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发展,指出要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中国式现代化便是要创造内部时空统一的共同体,追求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的本质的回归。

社会治理共同体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不同人群的生活时间的统一,以及实现人的被动时间向主动时间的转变,创造了统一的社会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社会“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3]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便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历时几十年社会治理的改革探索,国家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知发展,共建共治共享成为社会治理的共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环境下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强制输出和作为管理客体的人民群众被动接受的局面,创造了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政府、社会和个人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双向互动达成协同共治的高效治理格局。同时,治理参与实践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实现跨时空互动,多元主体共治的时空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创造出拥有统一时空的治理共同体。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人的意志和需求得到重视和发掘,社会治理成为人们主动的社会活动的时间体现,而在此基础上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展现出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本质。

中华民族共同体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不同民族的社会时间的统一,以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创造了统一的文明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正是中华儿女全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因而,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扎根于对中华文明的统一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切联结我国56个民族的纽带,塑造着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关系状态。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要素深刻改变着各民族的生活环境,要求各民族与时代同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两个结合”统合传统文化要素和现代社会要素,以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统一的文明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不同国家的发展时间的统一,以及实现国家时间与世界时间的统一,创造了统一的利益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1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中国前途命运与世界前途命运之间关系的选择。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将其他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然而并未实现其他国家的发展时间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时间的统一。资本主义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压迫使得被压迫国家的现代化速率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主导世界,这一“虚幻的共同体”内部积淀着利益攫取与损害的失衡状态。因而,西方现代化建立在不平等的时空环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强调世界各国的平等地位,追求实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共处同一利益共同体,倡导文明交流与发展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实现各个国家发展的共时性,推动国家时间与世界时间的统一,搭建起契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空间。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实时间的统一,以及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的统一,创造了统一的生命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社会的现代化,对于发展可持续性的关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属性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将会导致灾难,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15]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发展思维,并由此产生“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脱离,自然时间遭到忽视,最终造成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等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破坏。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便是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促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追求人类发展的社会时间与实现自然平衡稳定的自然时间相统一,创造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的生命空间。

共同体建设的提倡,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合作而非对抗、平等而非强弱、统一而非分割的鲜明底色。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创新,分别从社会层面、民族层面、人类层面和生命体层面达成时空统一,深刻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外在样态和内在逻辑,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于社会现实的创新特质。

四、时空赓续: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特质

时空压缩和时空延伸反映出社会要素发展的运动状态,时空统一体现出社会要素经由运动变化所形成的静止状态,三者均蕴含着社会发展“变”的特征,而时空赓续则体现着时空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贯穿于整个时空历程的社会要素,蕴含着社会发展“不变”的特征。时空赓续存在于时空压缩和时空延伸的运动以及时空统一的体系之中,展现着社会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纵览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历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核心原则,无论是时空压缩的现时发展,还是时空延伸的未来指向,或是时空统一的共同体建设,无处不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本色。

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物质社会的极大发展,马克思曾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6]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却又以劳动异化阻碍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导致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分异与矛盾,资本成为掌控人类社会的主体力量。资本逻辑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资本增殖的需求不断深化对人及其劳动的支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而资本愈是增殖,资本的社会愈是发展,“与工人相对立的财富世界也作为与工人相异化的并统治着工人的世界以同样的程度扩大起来。与此相反,工人本身的贫穷、困苦和依附性也按同样的比例发展起来”,[17]人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依旧在不断发展,但是资本逻辑支配的内核并没有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8]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属性在本质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苦难,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真面目”,开始独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确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围绕着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展开。改革开放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大量涌入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构建在有效利用资本促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使资本服务于人民,兼顾了发展与公平,防止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推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社会建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主体性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

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实现的时空赓续,塑造着西方现代化的物本特质;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实现的时空赓续,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特质。“人本”与“物本”的逻辑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别的本质所在,深刻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本体回归,同时决定着在时空统一的体系中,西方现代化建构的是“虚幻的共同体”,社会发展处于异化状态;而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的是“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发展回归本真状态。

综上所述,恩格斯曾作出论断,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9]就本质联系而言,离开实践的时空是“无生命之物”,而离开时空的实践又会成为“无源之水”,人的实践创造随时间流逝的同时,以积淀的方式转化为空间的存在,而作为基础条件的空间存在,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新实践创造的时间进程,决定着现实发展处于或是加速、或是迟缓、或是停滞、或是倒退的特征,由此,时空耦合的状态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样态。作为人类追求进步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的整体性变革是其本质要求,而其不断向前推进的历程于时空意义的解读便是以时空的压缩、延伸、统一和赓续的耦合实现,统合“变”与“不变”的社会发展要素,塑造着自身的融合、未来、创新、人本的现实特质,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加速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6-177.

[3][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536-571.

[4]杜钰,李天云.在时空转换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N].社会科学报,2024-05-16(03).

[5]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4-8.

[6]张艳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理论规定与实践效能[J].湖南社会科学,2023(04):1-7.

[7]邹一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空特征与实践逻辑[J].理论视野,2022(03):43-49.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

[9]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4-8.

[1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13][1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2,543.

[15][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5-563,56.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18]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曹晓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庆忠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