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11-14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特征

作者:许 丽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   发布日期:2025-11-14

摘  要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的深邃把握和科学方法论的系统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具有深厚的人民性、高远的战略性和坚实的实践性。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深刻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坚持战略思维从民族复兴全局、世界百年变局和现代化建设布局出发,确立了“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以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阶段任务为着力点,着力补齐短板、激发动能、推动发展,展现了强烈的实践性。

关键词  “三农”工作;人民至上;战略思维;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形成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基本目标、主要抓手、根本动力、政治保障等重大问题,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更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彰显和升华,蕴含着崇高的人民情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坚实的实践基础。[1]在研究和分析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主要从鲜明的人民性、战略性和实践性三方面深刻揭示其精神实质,以期为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一、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三农”为民情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全局,聚焦民生需求,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尤其在“三农”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并认为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情结。[3]可以说,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充满着深厚的为民情怀。

(一)全面小康,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贫困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顽瘴痼疾,而反贫困也是各个国家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始终是农村,尤其是农村中的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4]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党的十八大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七次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调研扶贫工作五十多次,走遍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2021年9月,在给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不断推进工作,带着感情去抓,带着践行宗旨的承诺去抓。”[6]通过具体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理念和方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7]把精准贯穿全过程,推动形成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体系,最终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从农村到农村中的贫困地区,再到贫困地区中的每一个困难家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促农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跨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对于共同富裕要从全局上来看,它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2012年至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89元增至23119元,[9]翻了一番还多。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党中央鲜明提出,必须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了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位一体的长效增收机制,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等具体举措。[10]与此同时,致力于实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共同富裕,不仅注重农民物质层面的“富口袋”,更注重农民精神层面的“富脑袋”,[11]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辉映,激发广大农民实现富裕的志气和智慧,确保其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富裕目标。

(三)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建设和美乡村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已有经验表明,农村规模收缩是普遍趋势,但我国14亿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城乡长期共生”是客观规律,即使未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我国仍有4亿多人口扎根乡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走“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歧路,而是要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做到乡村建设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13]围绕这条主线,党中央从政策设计到落地实施,始终将农民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在村庄规划时听农民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让农民干,在公共服务完善上围着农民转,让农民真正成为“主人翁”。同时,保障其在产业收益中的“共享权”、基层治理中的“话语权”、文化传承中的“主导权”,将建设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通过始终站稳农民立场,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与强化外部发展支撑的双轮驱动,让广袤乡村既守得住“乡韵乡愁”的根脉,又迸发出“生机活力”的动能,真正成长为农民“安心栖居、暖心依赖”的幸福家园。

二、坚持战略思维,找准“三农”战略定位

战略选择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决策的重大课题。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是党在复杂形势中赢得胜利的强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明确战略导向,作出战略擘画,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三农”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14]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三个维度,认清找准“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三农”工作战略重心转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

(一)锚定战略全局,找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破口”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绝非简单的农业农村发展议题,而是关乎全局的关键变量,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必须补齐的关键短板,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5]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近代以降,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内忧外患下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即便如此,中华民族也从未泯灭生存的火种,这份韧性恰恰源于农耕文明孕育的“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这一历史逻辑,从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唤醒亿万农民觉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生产力,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历史反复证明,农业农村农民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内蕴的血脉关系和本质联系,工农联盟是党的执政根基,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农民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忽视“三农”,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长期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二)把握战略变局,筑牢应对百年变局“压舱石”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17]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稳定安宁、农民安居乐业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支撑。就稳固农业基础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8]就农村稳定安宁和农民安居乐业而言,当面临经济社会的风险灾难时,我国农村发挥着“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19]要维护好广大农民在农村的各项权益,使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来应对经济社会面临的不稳定因素,为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提供有力战略支撑。

(三)擘画战略布局,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图景”

从“三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来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20]能不能处理好城乡关系,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自18世纪末以降,已持续演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宏大历史潮流。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融入这一历史进程时,曾不同程度地陷入诸如“拉美陷阱”等发展困境: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仅导致农业无法支撑工业化的需求,更致使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最终结果是乡村凋敝与“过度城市化”并存,社会发展失衡,现代化进程受阻乃至出现倒退。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1]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十分注重把农业农村农民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来统筹谋划,创造性提出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强调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其中,“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22]主要是农民主体的现代化,这些无不彰显了“三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历史表明,任何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深植于深刻的社会实践之中,并从中汲取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了重大创新的理论又会成为引领后续实践的行动纲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从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中来,再回到指导新的实践中去。这一实践伟力正源于其鲜明的“问题导向”,即以问题为起点、以破题为关键,形成了“实践出题—理论解题—实践验证”的良性循环。

(一)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挑战,满足农民新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三农”发展也提出了新期盼。农民不仅对城乡差距较大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和提升提出了迫切的希望,而且更加注重美好生活的内在品质和丰富内涵,对高科技高质量的农业发展、治理有效的乡村琐事、厚实淳朴的乡村民风、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期望。概言之,这一矛盾在“三农”领域的投射,深刻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发展期待,即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物质满足”延伸至“全面发展”。面对这些新期盼,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三农”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不断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持续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新要求,激发发展新动能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4]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25]具体来说,就创新发展而言,要求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奋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就协调发展而言,要求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解决“三农”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就绿色发展而言,要求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就开放发展而言,要求着力解决好部分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努力实现“三农”发展的内外联动,掌握国际市场竞争主动权。就共享发展而言,要求坚持全面共享、共建共享,花大力气改变农村贫困落后局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使全体农民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聚焦新发展阶段新任务,开创“三农”新局面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6]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再次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冲锋号。相较于脱贫攻坚阶段聚焦“消除绝对贫困”的单一阶段性任务,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被赋予了更具系统性和跃升性的发展内涵。在发展目标上,针对长期存在的农业大而不强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农业强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体系,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农业强国建设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等五个方面需遵循的普遍规律,同时阐明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五个方面揭示了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在发展动力上,针对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创造性提出“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的双轮驱动机制。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以深化改革破除制度藩篱,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发展保障上,面对新征程上“三农”工作的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全局谋划“三农”工作,持续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贯穿的人民立场、战略眼光和问题导向,并以其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3][10][13][18]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1-8,81,79-82,91,19-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4][5][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7,131,125.

[6]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2(03):4-15.

[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6.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58.

[9]朱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N].新华日报,2025-03-07(41).

[11][14][15][17][19][22][26]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3,3,2,4,4,277,5.

[12][20][2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0.

[23]韩文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N].学习时报,2025-06-20(01).

[24]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

[2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方法论研究”(编号23YJC7101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编号2023SJYB0067)

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SKYC2023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