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苏州产业基础坚实、行业门类齐全、科创氛围浓厚,多项创新相关指标居全国前列,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具有良好基础。但是,对照先进城市创新工作发展情况,苏州仍存在诸多制约短板。需要进一步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激发企业创新作用发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重点发力,为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苏州
在当前全球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大要求,明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1]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目前,苏州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亟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总量的传统路径,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革。
一、苏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先发优势
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具有显著优势。
(一)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完善的产业链条
苏州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2个工业中类和513个工业小类,配套较全,垂直整合能力强,工业体系完备,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目前,苏州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以及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企业间的协作成本,更催生了强烈的技术需求与创新外溢效应,使得技术创新能在苏州本地找到应用场景和配套支持,极大地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技术迭代预留空间。苏州在夯实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前瞻性地布局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的产业逻辑,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技术吸收与转化路径,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产业创新生态的活力与韧性。
(二)优质创新载体与平台支撑体系
产业基础是土壤,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与载体则是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引擎。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等“国字号”平台载体加快建设,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1/5,高能级科研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源头活水”。目前,苏州已成功吸引并孕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硬核”技术创新支撑。
(三)活跃的企业创新主体与协同创新网络
苏州民营经济比较发达,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庞大,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较为突出。2024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苏州总数76家,居全国第一;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2.43万家,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4万家,居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55家,居全国第三;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7家,居全国第四;全市共有独角兽企业18家,居全国第六。[2]许多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机构,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了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针对性。
(四)优越的区位条件与开放创新环境
苏州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域,紧邻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够便捷地获取高端人才、技术信息和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目前,苏州通过制定实施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1+8”系列政策,加快集聚各类人才资源,国家级、省级人才核心指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同时,苏州长期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传统产业和前沿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发展。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截至2024年12月,苏州吸引超1.8万家外资企业落户,178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苏投资项目近500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规模位居江苏首位、全国前列。[3]不少外资企业在苏州设立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通过技术溢出、人才流动和示范效应,提升了苏州本地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和全球视野。
二、苏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苏州构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对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苏州拥有26家高等院校,与2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苏州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较少、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高、强度不大。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与国内部分先进城市相比,苏州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相对落后。重大科创平台是发力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苏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上海拥有国家实验室3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已建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8家;深圳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已建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3家,正全力打造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相较而言,目前苏州国家大科学装置为空白,仅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共建)5家。
三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近年来,苏州引进了多家优质高校资源,但目前尚未有“世界一流”高校,仅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较为缺乏,较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二)产业发展质效有待提升
苏州市产业规模巨大,产业链完善,但对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要求来看,领军型企业不多,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仍需提升,布局未来产业步伐较慢。
一是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上海拥有中国商飞、中芯国际、上汽集团、华虹微电子等国内头部企业,杭州有阿里巴巴集团、吉利控股等大型企业,深圳有华为、比亚迪、腾讯、中兴、大疆等国际知名企业,而苏州却缺少本土型的创新型龙头企业。2025年7月,国家工信部公布“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苏州仅3家上榜,排位不高。可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集群作为苏州“1030”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集群,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和竞争力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仍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依然薄弱,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短板问题仍然突出。从专利产出来看,2024年苏州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9件、PCT专利申请量6448件,两项指标均不及深圳的1/2,均低于上海。从研发能力看,科创板上市企业平均研发人员数、研发支出额、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三项指标均低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
(三)科技人才支撑有待夯实
近年来,苏州在引进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揽子人才政策,取得了一些人才集聚效应,但“梭子型”的人才结构明显,呈两头薄弱的现状,全球标志性人才和青年人才储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领军人才队伍规模不大。苏州拥有两院院士仅26人,远低于上海185人、南京96人、深圳86人,在苏州全职工作的院士仅4人、杰青约40人,远低于一线发达城市人才集聚规模,缺乏标杆性和现象级影响力的头部人才。
二是青年人才储备不足。近年来,青年人才逐渐成为城市间人才抢夺的重点。由于苏州本身高教资源相对缺乏,人才培养和自主供给能力有限,技能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同时,青年人才面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
三是人才改革突破度不够。苏州作为地级市,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空间有限,对各类创新资源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特别在重大政策突破方面,苏州基本以贯彻落实为主,涉及人才改革的关键领域,政策权限和空间不足,集成发力、对上争取力度还不够,缺少能够打开局面的“拳头产品”。
三、苏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双重驱动下,苏州作为科技创新的“探路者”和产业创新的“先行军”,需要在已有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因地制宜地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苏州范式”,打造多维度、多层次、持续优化的创新融合系统。
(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创新主体。苏州应立足自身有基础、有优势、急需突破的领域,持续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在前沿科技领域和战略产业必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
一要聚焦“硬实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的苏州实践,举全市之力支持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以牵头新建、共同建设、参与建设等方式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标准打造新型实验室体系。要强化“一区两中心”产业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源头技术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要聚焦“挖潜力”,打开院地合作新局面。多维度支持中科院三十余家在苏州的科研院所持续发展,充分释放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顶尖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推动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材料领域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推进纳米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电子材料等领域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难题。
三要聚焦“竞争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动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聚焦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梳理“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开展集成攻关,力求实现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等国产化替代。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部署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项目,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二)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前瞻积蓄未来发展新动能
高等学校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苏州要深入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支持在苏州的高校加强创新能力和学科能力建设,争创“双一流”高校,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
一要“补短板”,引蓄高校优质资源。抓住新一轮部省共建“双一流”高校建设契机,积极推进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重点高校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特色学科。
二要“强弱项”,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要加快健全基础研究政策体系,布局建设苏州市基础研究基地,争创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主动衔接国家、省基础研究布局,重点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瞄准集成电路、新药发现与创制、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前沿技术、交叉技术,梳理呈现关键科学问题,加快突破形成一批“从0到1”原创性成果。
(三)激发企业创新作用迸发,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强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递进生成和创造性生成并举,聚力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和新能源),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产业创新集群,擦亮“苏州智造”的城市名片。
一要持续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苏州要进一步释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首先,要加强企业创新中心整体布局规划和梯队建设,引导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好用好研发机构。2024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0.6%,持续打造一批企业牵头建设的高层次创新研发平台,并且真正发挥科技攻关引领产业迭代的作用。其次,要全面提档升级创新联合体建设。目前,苏州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已达200多家,要进一步大力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垂直整合能力,联合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创新联合体协同作用,聚焦产业创新集群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产业的共性问题、关键技术核心问题。最后,要健全落实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加大企业基础研究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在科技立项、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先支持,促进创新要素向市场主体集聚。
二要大力促进集群融合发展。要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套和融通创新水平,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要深化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现代商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要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发挥资本纽带作用,促进高校、科技企业、研发机构、人才团队、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要素协同发力。要深化产城人深度融合,支持县域各板块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加速形成“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的发展格局,拓展更多相对集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营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要聚焦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堵点痛点,最大限度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潜能,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
一要以改革为动力,构建适应科技自立自强的体制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探索建立多部门多机构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有效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采取科研项目“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定向择优、省市联动、市县联动等重大任务组织方式。
二要加强支撑保障。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探索与高校院所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和中试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降低成果转化前期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中试熟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科技金融上,引导金融服务向中小微科创企业、科创企业早期和产业链前端延伸,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子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创新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初创企业发展,继续深入探索“拨+投+贷”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人才评价上,针对重点产业人才精准施策,制定专项人才政策,进一步畅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通道。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中的话语权,不断营造高层次人才赋能高水平科技创新的良好人才生态、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EB/OL].(2024-03-06)[2025-09-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6958.htm.
[2]苏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2-01)[2025-09-21]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zfgzbg/202402/aa953ce81d57475f943b2d27201665df.shtml.
[3]新华日报.苏州:既传统又现代,铿锵迈步强劲增长极[EB/OL].(2024-12-09)[2025-09-21]https://www.jiangsu.gov.cn/art/2024/12/9/art_88960_11440440.html.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易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