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11-14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青年观点 首页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路径探析

作者:侯 坤 董欣茹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3   发布日期:2025-10-21

摘  要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历史使命的延续性、精神内核的同质性、实践路径的关联性。当前,我国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多元叙事传播、挖掘红色资源、拓展教育场域等方式,积极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从筑牢历史认知根基、创新文化表达载体、深化实践转化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支撑等维度,推动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与转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抗战精神;弘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2]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上,探索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路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紧迫性,有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沉持久的精神动力,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推动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在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界定了伟大抗战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3]伟大抗战精神始终与民族发展进程同频共振,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使命上同源、在精神内核上同构、在实践路径上同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对当下道路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征程的精神赋能。

(一)历史使命的延续性: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的目标承接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全体中华儿女空前团结,不分党派、地域和阶层,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全民族的觉醒和抗战,打破外来压迫从而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孕育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救亡”这一最紧迫的历史任务与民族使命,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谋发展,贯穿其中的目标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质上是对民族独立后更高层次发展需求的回应。

(二)精神内核的同质性: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的价值共振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4]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色。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始终把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自领域不断奋斗拼搏,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以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换来的,他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久作战,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抗战的胜利。立足当下,奋斗精神依然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内核,不论是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领域,还是在社会建设、文化繁荣等方面,奋斗精神始终以敢闯敢试的实践特质,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实干争先。这种价值内核的同质性使得伟大抗战精神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滋养。

(三)实践路径的关联性:自主团结到和平发展的道路契合

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时期到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虽然时代背景从战争走向了和平,但内在的实践逻辑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性。一是坚持独立自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拒绝妥协,坚决守护民族尊严,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争,拒绝屈膝投降,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民族解放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始终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战略定力,以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正是独立自主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二是坚持团结互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团结互助是激励全民族形成统一战线的重要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各条线协作互助,让团结互助精神助力破解发展难题、开创美好未来。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亿万民众的觉醒和参与是持久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他们踊跃参军、奔赴前线、节衣缩食,支撑起民族救亡的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推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这与抗战时期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实践逻辑高度一致。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探索实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既是赓续民族记忆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大众化的弘扬实践,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伟大抗战精神传播格局。

(一)以重大纪念活动强化历史仪式感

我国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设立为法定纪念日,通过庄严的国家典礼、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此次阅兵历史性地邀请了国民党抗日老兵亲临现场观礼。同时,全国各地通过线上观看直播、线下现场感受等方式向抗战英烈致以崇高敬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此类仪式、活动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也推动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集体记忆,激发了爱国情怀。

(二)以多元化叙事和现代化传播讲好抗战故事

抗战历史深刻昭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6]讲好抗战故事,增强民众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对于推动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意义非凡。例如,CCTV-9新片《抗战回忆录》于2025年7月29日播出,通过十位抗战亲历者的口述,从参军经历、地道战、游击战到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还原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与抗争,展现了抗战历史的鲜活细节,让年轻群体沉浸式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三)以红色资源挖掘拓展教育场域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物化载体和精神见证,是永不褪色、不可替代的红色瑰宝,也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目前,全国范围内建成了数百处抗战主题纪念馆、遗址公园,通过文物展陈、研学旅行线路开发等形式,使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教材。同时,各地不断拓展数字阵地。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整合馆内讲解、科研、文物保管和网络技术等多部门资源,成立云课堂项目小组,联合推出了“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化为经常。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面对教育范式调整、社会环境更新、信息技术转型升级以及文化格局多元化,伟大抗战精神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深度,话语体系转化不足,青年历史感知弱化;部分商业化、娱乐化文化产品消解抗日战争的严肃性;抗战红色资源缺乏跨区域、跨领域的统筹整合,相关文化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与现代科技、文旅产业、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全球化语境下遭遇部分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多维路径

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在于鼓舞无数中国人民传承历史记忆,更在于推动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能,担当时代重任,投入到新时代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从认知教育、文化表达、实践融入、制度保障等多维度着手,不断推动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与转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注入无限动力。

(一)以历史认知为根基,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历史教育是深化人民历史认知最为切实的弘扬路径,其最大的精神功用是培育民族精神。[7]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要让抗战历史以及伟大抗战精神真正深入人心、融入血脉,营造富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全民参与的历史认知语境,亟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认知深化和情感内化。

一要深化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和时代性。“强国先强教,我们要在任何情况下决不放松教育,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8]应改变传统式、片段化的历史教学,构建深层次、全方面、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效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身心发展特点,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小学通过抗战故事以及英雄形象等具象化的知识材料,让学生避免理解一些抽象化概念,真正从心感知英雄人物和民族气节,感受历史的温度;中学主要学习历史脉络、事件以及中外历史背景等知识,真正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大学关注抗战历史的时代价值,深度探讨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间的联系,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二要优化历史叙事与表达方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优化叙事表达。积极搜寻抗战照片、日记等历史资料,通过口述史等方式记录抗战亲历者的故事与情感,强化代际对话,拉近青年与历史的距离,体会历史的细节与真情的流露。同时,还需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教育体验项目及其产品,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让历史知识在现实体验中巩固加深。三要强化青年历史思辨能力培育。组织开展有关抗战历史的辩论会、研讨会,科学设置有关议题,引导广大青年加强问题研究分析,培养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以文化创新为载体,做好抗战精神时代化表达

创新是传承的延续与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包含文化创新的文明进程。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播方式、价值语境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文化创新,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多元文化矩阵与现代文化符号,推动现实传播和精神延续。

一要构建多元文化传播矩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化、信息化浪潮奔涌。新媒体、数字平台等传播载体日益多样化,虚拟现实技术等传播交流新技术不断发展,需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以及传播形式成熟稳定等优势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加强主流媒体合作,利用深度报道、互动纪录片以及权威影视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具有历史深度的优秀作品,挖掘抗战历史细节,弘扬宝贵的精神内核。在保证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面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在多元文化传播渠道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二要融入现代文化符号与价值语境。将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等精神内核,转化为贴近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符号是携带文化意义的标记,[9]要在地方图书馆、地铁站等一些常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伟大抗战精神的元素。同时,设计蕴含红色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创,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潮流设计巧妙融合,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此外,在文艺创作方面,积极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与科技手段,构建细腻动人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性格魅力的抗战英雄形象,让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更加接受与欢迎,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流行文化发展中。

(三)以实践转化为抓手,推动精神力量融入社会发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精神认知与实践行动始终相融相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不仅要做好理论阐释和文化表达,更需要通过实践转化将精神内核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社会生活和资源协同创新中,构建多维联动、全民参与的“知行合一”的弘扬体系,将精神力量切实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动能。

一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激活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应整合和活化区域间丰富的抗战历史资源与红色文化,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结合革命老区特色禀赋,大力挖掘和保护当地抗战遗址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共富。二要健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制定,对各地的抗战遗迹、遗物、历史文献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能够搜索全国性抗战资源的云平台,实现抗战信息的一站式检索,真正实现线上共享、线下联动。此外,科研院所、教育行业、文旅产业等多元主体要融合发力,推动抗战资源文化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与协同效应。

(四)以制度保障为支撑,构建抗战精神弘扬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10]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开放交流中永葆生机、深入人心,并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必须将弘扬工作纳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轨道上,构建稳定规范、协同高效的弘扬机制,以系统性的制度保障筑牢文化安全屏障。

一要健全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制度规范。要以制度规范加强对有关抗战文化传播内容与平台的审核与监管,通过制定严格的文化审查制度,全面审查抗战题材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影视、文学作品,还是网络游戏、短视频,严格设定创作红线,严惩歪曲历史、过度娱乐化等传播错误史观的不良文化产品。对于新媒体平台传播载体,要强化管理规范,加强对传播信息的管理,防止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杜绝娱乐化解构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二要完善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保护制度。“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进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就要依托坚实的制度基础,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一方面,要建立国际传播审查机制,针对境外有关抗战内容的文化产品和言论,应加大监察力度,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话语回应机制。面对恶意歪曲和消解中国抗战历史的言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话语权。三要建立健全国际传播协作机制。大力支持兼具艺术感与历史真实性的影视作品走向世界,鼓励媒体、高校等机构利用国际交流的渠道,以国际化叙事讲好中国抗战历史故事,在国际语境中清晰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以可视化的珍贵史料,展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话语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9.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5-09-04(03).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

[6]侯坤,孙玉斌.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与现实举措[J].江南论坛,2024(10):4-8.

[7]邓燕.时势与英雄:抗战前后历史教育中的英雄人物教学观[J].人文杂志,2019(03):119-128.

[8]刘巧利,王晓燕.抗战教育的历史贡献与深远启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J].教育研究,2015,36(09):4-9.

[9]青觉,徐欣顺.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1):105-112+2.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3.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数字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编号23JDSZK128)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铸魂育人功能强化路径研究”(编号24GJZXA004)的阶段性成果。

(侯坤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董欣茹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宗君】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