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路径
摘 要 人文经济正成为推动旅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以旅居云南为例,探讨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现实困境及制度优化路径。人文经济通过价值理念契合、发展需求互补、社会价值共振、空间载体耦合等内在逻辑关联,为旅居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并经由文化资本转化、产业融合创新、社区参与共享三大机制实现赋能。然而,云南旅居产业存在文化资源转化困难、产业融合升级不足、社区参与治理欠缺、政策协同效能低下等问题。为此,要从文化价值激活、产业生态构建、社区主体赋能、政策体系创新四个维度优化其实践路径,推动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人文经济;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
人文经济作为一种融合经济与人文多维度要素的综合性概念,[1]正逐渐成为推动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不仅涵盖了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的范畴,更是将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等人文因素深度嵌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2]旅居产业,作为以旅游消费为核心,涵盖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综合性产业,[3]其发展与人文经济的理念紧密相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高品质生活、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长,旅居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旅居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难题、数字技术应用滞后、社区参与度不足、品牌效应弱以及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4]亟待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
在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背景下,云南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旅居产业发展的热土,是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区域。在人文经济理念的引领下,深入探究其赋能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人文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深化对旅居产业与人文经济内在联系的理解,为旅居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能够为云南乃至全国旅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推动旅居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人文经济与旅居产业的内在逻辑关联
人文经济与旅居产业的深度融合绝非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价值理念的同频共振、发展需求的互补互促、社会价值的协同共生以及空间载体的多维耦合,形成“理念引领—需求驱动—价值共创—空间赋能”的动态作用体系。
(一)价值理念契合
价值理念契合维度是从“经济人”到“全面发展”的范式升级。人文经济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与旅居产业从物理空间转移到生活方式体验的价值转向高度契合。传统经济学将个体抽象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而人文经济视野下的旅居者,本质上是文化体验者与生活参与者的复合体,其需求涵盖物质舒适、精神满足乃至自我实现。在云南,这种理念契合体现为旅居产品从标准化住宿向个性化生活场景的转型。例如,大理双廊镇的白族民宿集群,不仅提供住宿服务,更设计了扎染手作、白族三道茶品鉴等文化体验项目,使游客在参与中实现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认知与情感认同。人文经济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旅居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而旅居产业的创新又反哺人文价值的传播,形成理念引导实践、实践丰富理念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需求互补
发展需求互补维度体现为文化资本与产业动能的双向转化。人文经济视域下,文化被视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资本。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与边境区位优势,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人文经济发展基础,经由多种途径实现文化资本与旅居产业动能的双向转化。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激活为旅居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素材。云南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纸制作、迪庆藏族的唐卡绘画等,被巧妙地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为旅居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生态资本的价值显化也为旅居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基础,开发出了高黎贡山徒步、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观测等生态旅居产品,受到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从而推动了旅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边境文化的开放赋能也为旅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云南沿边的州市借助中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打造跨境旅居走廊,整合跨境文化资源,吸引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长。同时,旅居产业的繁荣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价值共振
社会价值共振维度实现从经济增长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升级。人文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这与旅居产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乡村振兴的功能形成了价值共振。云南在旅居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共创。利益共享模式让当地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旅居服务中并从中受益。文化传承模式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参与到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中来,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此外,生态保护模式将环保责任嵌入旅居开发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社会价值的共振促使旅居产业从单纯追求外来资本的引入转变为更加注重本地社区的赋权和参与。
(四)空间载体耦合
空间载体耦合维度表现为从地理空间到意义空间的价值重构。在人文经济视域下,旅居空间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场所,更是文化意义的生产与消费场域。云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特质,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空间载体,实现了从地理空间到意义空间的价值重构。云南以民族走廊为脉络,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地理空间,如金沙江沿线的东巴文化、毕摩文化体验项目等,让游客能够在旅行中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提出的生活方式类旅游品牌,云南正以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八大旅居业态,打响旅居云南品牌,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深度诠释了人文经济与旅居产业的云南实践。
二、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机制
人文经济对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文化资本转化、产业融合创新和社区参与共享三大核心路径,构建起“文化价值—经济效能—社会生态”的三维协同体系。
(一)文化资本转化机制:产业效能的多维激活
文化资本转化是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的关键环节,其实质在于将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符号价值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旅居产品与服务。从理论层面看,依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转化需要经历具身化、物化和制度化三个重要阶段。在具身化转化方面,云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将民族语言、习俗、技艺等内生性文化特质融入旅居体验之中,使游客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文化的独特魅力。物化转化则侧重于依托实物载体来呈现文化价值。云南的古建筑、非遗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重要的旅居吸引物,将传统建筑与非遗展示、体验相结合,使文化空间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居体验。制度化转化则为文化资本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云南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将文化保护纳入到旅居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轨制。
(二)产业融合创新机制:跨界协同驱动业态升级
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云南依托技术进步、需求升级与政策支持,构建“文旅+”多元业态体系。产业融合创新机制是人文经济推动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机制强调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通过“文旅+”的多元业态构建,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协同,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文旅+康养”模式是云南旅居产业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保山恒益东湖温泉中心通过引入专业医疗团队,开发出集温泉理疗与中医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套餐,满足了游客对健康旅居的需求。而“旅游+体育”的融合则催生了大理环洱海自行车赛、怒江皮划艇公开赛等具有影响力的赛事IP,拓展了旅居产业的边界和内涵。“生态+教育”的融合为旅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的“雨林研学”项目,成为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的典范。
(三)社区参与共享机制:主客互动中的价值共创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旅居产业发展依赖目的地居民与游客的“差异认知—符号赋意—行为实践”互动过程。社区参与共享机制是人文经济赋能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机制强调通过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和企业参与的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使社区居民能够充分参与到旅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并实现价值共创。昆明海晏村的实践为这一机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当地通过 “农户+商户+平台” 的合作模式,将闲置农宅改造为特色民宿,实现了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村民以房屋入股或参与经营的方式,成为了旅居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大理中和村则通过引入艺术家群体,打造 “艺术旅居村”,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向赋能。村民在提供文化导览、场地租赁等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还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本地文化,使文化成为了旅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人文经济赋能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文经济视域下,云南旅居产业在文化赋能与价值共创中展现独特优势,但也面临文化资源转化、产业融合、社区参与及政策协同等层面的深层矛盾。这些困境既源于人文特质与开发能力的错配,也反映出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的动态平衡挑战。
(一)文化资源转化困境
云南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旅居产业开发中,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却面临着从“符号富集”到“价值漏损”的转化困境。一方面,文化体验存在浅层化的问题。在一些民族村寨,东巴文化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往往被简化为仅供游客拍照打卡的表面符号,真正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深入挖掘与呈现,游客难以领略到文化的精髓,导致文化体验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另一方面,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失衡。部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在旅居产业开发过程中,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二)产业融合升级不够
在推进旅居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云南面临着从“业态叠加”到“生态协同”的升级困境。[6]首先,尽管云南在“文旅+”战略下进行了诸多探索,但产业融合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业态叠加阶段,尚未形成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其次,产业链条较短且结构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以温泉康养项目为例,多数收入依赖于住宿和餐饮,而在医疗检测、康复理疗等增值服务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挥云南在生物多样性、民族医药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最后,区域协同能力较弱,导致旅居体验碎片化。云南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各旅游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跨区域旅居线路开发不足,难以形成整体的、连贯的旅居体验。
(三)社区参与治理不足
社区作为旅居产业的重要依托和组成部分,其参与程度和治理模式对旅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然而,目前云南旅居产业在社区参与方面存在从“被动嵌入”到“主体缺位”的困境。在一些旅居项目开发中,社区居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对项目的决策权和话语权。[7]例如,元阳梯田景区开发初期,村民在旅游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较小,仅能获得较少的门票收入分成,这种“政府+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导致居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保障。同时,人才流失与文化传承断层问题严重。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村庄空心化,扎染等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危机,而参与旅居服务的村民接受过系统文化培训的比例较低,使得文化传承和服务质量都受到影响,出现“服务者不懂文化、传承人不参与服务”的尴尬局面。此外,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矛盾时有发生,影响了村民参与旅居产业的积极性。
(四)政策协同效能较弱
政策支持是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云南旅居产业实践中,政策协同效能面临着从“政策供给”到“落地转化”的困境。首先,规划衔接存在问题,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在一些康养项目中,由于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政策以及土地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项目难以顺利落地实施,“多规合一”机制的有效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其次,新兴业态监管滞后,一些共享农庄、数字文旅等新兴旅居业态处于监管空白或监管薄弱的地带,出现了无证经营、文化体验虚假宣传等问题。最后,要素保障不足严重制约了旅居产业的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文旅专项贷款占比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国企,中小微旅居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融资困难;在人才支撑方面,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四、人文经济赋能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基于上文梳理,需以“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为指引,从文化价值激活、产业生态构建、社区主体赋能、政策体系创新四个维度推动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资源深度转化实现产业价值全链条激活
文化资源是云南旅居产业发展的根基,其保护与开发必须平衡且可持续。依据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源转化需突破“浅层符号化”陷阱,构建“挖掘—转化—传播”的全链条价值体系,实现文化本真性保护与商业价值开发的动态平衡。一是建立文化基因库,构建分级开发体系。云南可依托25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基因库”,对非遗技艺、节庆习俗、传统建筑等进行数字化建档,明确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层级,如核心层、衍生层、体验层。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已试点该模式,将东巴纸制作技艺转化为研学课程,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二是培育文化IP矩阵,推动在地化创意转化。聚焦茶马古道、滇越铁路、普洱茶文化等世界级IP,引入专业文创团队进行深度解构,打造“IP+旅居”产品集群。例如,依托普洱茶文化,普洱市建设“万亩茶园旅居社区”,推出“茶园认养+茶体验+茶文化研学”一体化产品,实现年接待长住游客人次增长,带动茶产业附加值提升。三是构建“保护—开发”动态平衡机制。[8]借鉴大理古城“风貌管控+业态准入”制度,建立文化资源开发负面清单,明确传统建筑改造、非遗商业化利用的底线标准。例如,双廊镇划定白族传统建筑核心保护区,要求新建民宿风貌必须符合“三坊一照壁”规制,同时引入非遗工坊、文化展馆等业态,实现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共生共荣。
(二)产业融合创新实现多产业深度协同立体升级
云南旅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升级。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延伸、区域协同,构建“文旅+N”产业生态,[9]实现从单一观光到“体验—康养—教育—社交”的价值升级。一是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旅居新场景。推进5G、VR/AR、区块链等技术在旅居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建设“数字孪生古城”“元宇宙非遗馆”等创新载体。例如,丽江古城开发“AR导览+数字藏品”项目,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古建筑可观看历史场景还原,同时收集数字文创产品。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旅居+”复合型业态。依托云南生物多样性、民族医药等特色资源,打造“旅居+康养”“旅居+教育”等高端产品。腾冲市整合温泉资源与傣医、藏医等民族医药,建设康养旅居综合体,提供“温泉理疗+民族医药调理+膳食养生”套餐。三是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全域旅居网络。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滇西北的雪山冰川、滇西南的热带雨林、滇中的高原湖泊等板块资源联动,设计跨区域主题线路。例如,中老铁路旅居走廊依托跨境高铁,推出“中国西双版纳—老挝琅勃拉邦”文化体验线路,实现边境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
(三)社区参与机制完善实现社区居民主体性回归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参与渠道—能力建设—利益共享”的闭环机制,确立社区在旅居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耦合。一是创新社区参与模式,拓宽多元参与渠道。推广“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赋予社区规划决策权、收益分配权。例如,元阳县政府与村集体联合成立阿者科村集体旅游公司,由政府出资30%建设游客中心、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村民以房屋、梯田等旅游吸引物和资源入股70%,政府持股部分不参与分红,向上级政府申请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整治村寨,经营旅游接待,村民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管。二是加强文化传承培训,培育“新村民”人才队伍。建立“本土人才+外来创客”双培育机制,一方面对村民开展非遗技艺、服务礼仪培训,大理周城村与高校合作开设“扎染技艺传承班”,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新村民”入驻,如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制定《大理双廊艺术小镇艺术人才引进实施意见(试行)》,积极引进各领域艺术人才,搭建起艺术展示和交流空间,打造双廊文化艺术品牌。三是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模型。推行“基础分红+效益分成+权益保障”的分配模式。例如,腾冲江东银杏村积极倡导群众参与,引导村民发展星级农家乐、民居旅馆、特色美食等旅游服务业,并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方式,吸引贫困群众共同参与,实现收入增加;同时,建立“反哺机制”,要求企业雇佣相当比例的本地员工,确保村民获得稳定就业机会。
(四)政策协同优化实现多部门系统治理能力升级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为人文经济赋能云南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据政策工具理论,通过“规划统筹—监管创新—要素保障”的政策组合,构建“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的高效传导机制,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一是强化规划统筹,推进“多规合一”落地。结合《进一步推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统筹文旅、土地、生态等部门规划,积极建立“旅居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文化保护底线。例如,在抚仙湖周边划定“生态旅居缓冲区”,禁止开发高污染项目,引导发展生态研学、滨湖度假等业态,使湖泊水质保持Ⅰ类,同时带动周边村寨旅游收入增长。二是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针对共享农庄、数字文旅等新兴业态,建立“观察期—试点期—推广期”分级监管机制。例如,昆明试点“民宿备案制”,简化审批流程,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房源信息可追溯,提升全市民宿合规率。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结合《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文旅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挂牌成立文旅支行,持续打造文旅金融特色化服务银行,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参与项目,推出“文化资产抵押贷款”“民宿经营贷”等特色产品。人才支撑方面可联合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人文经济与旅居管理”课程,定向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实施“银龄专家计划”,吸引退休文旅专家到乡村挂职,目前已有多名专家入驻各地方村寨,带动项目创意升级。
参考文献:
[1]贾丽桓.人文经济的三维探赜——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J].江南论坛, 2024(07):4-9.
[2]潘家栋.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江南论坛,2024(04):10-14.
[3][4][6]刘昌平,汪连杰.新常态下的新业态:旅居养老产业及其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7(01):23-27+48.
[5]唐梓原,余正勇,杨俊宜.人文经济赋能民宿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新疆社科论坛,2025(01):88-97.
[7]张映芹,冯亚江.“南漂老人”旅居养老服务需求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94-101.
[8]余正勇.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5(04):61-68+96.
[9]刘卓,王卓楠,杜文君.贵州民族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1):108-116.
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民族旅游村寨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嵌共生路径研究”(编号ZX2024QN09)、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贵州青年返乡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场景构建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QNYB24085)和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一般项目“川西北民族地区民宿产业集群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WLZL2024YB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