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11-14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南通加快打造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研究

作者:崔新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3   发布日期:2025-10-21

摘  要  沿海地区是江苏全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所在。南通要把沿海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当前,南通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科创平台不足等诸多难题,亟待从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为全省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关键词  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围绕向海图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强调“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要念‘山海经’”。[1]江苏沿海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要立足自然地理位势,把握生产力布局走势,加快探索海洋强省之路。在此背景下,2024年8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把沿海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更好支撑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2]作为江苏沿海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南通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理应打头阵、扛重责,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

一、南通加快打造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南通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海洋产业发展量质提升。与江苏沿海的盐城、连云港相比,南通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备诸多优势。

(一)海洋经济总量领跑全省

南通是江苏省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也是江苏沿海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46.2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其中南通海洋生产总值为2660亿元,同比增长6.2%,这一增速位居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前列,而盐城、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1700亿元、1200亿元(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南通海域面积、海岸线均占江苏的1/4,创造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超过1/4、占江苏沿海三市的1/2。相较而言,南通单位海域面积的海洋生产总值为0.3亿元/平方公里,远超盐城和连云港。

(二)海洋优势产业地位凸显

虽然盐城在海洋新能源、连云港在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但是,南通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优势非常明显。2024年,南通船舶海工集群实现产值2115亿元,船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10,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1/4,并形成了6条集群化协同创新产业链,汇聚了二百余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南通有2.4万标箱集装箱船、91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风电运维母船、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等一艘艘“世界最大”“亚洲首制”“全国首座”从长江口驶向世界。[3]此外,中石油蓝海新材料、桐昆聚酯一体化等百亿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产,将有效助力南通加快打造江苏沿海千亿级绿色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海洋科创动能蓄势待发

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先后落户南通,初步形成以“两院一中心”为核心的涉海科创格局。2024年,南通拥有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中天科技、中远海运川崎、招商局重工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南通拥有政府主导的独立法人资格平台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国家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南通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建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承担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中科海洋研发中心建设的长江口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站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承担的极地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完成立项论证。南通凭借毗邻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比江苏沿海其他两市更能激发海洋科技创新潜力与活力。

(四)创新海洋发展体制机制

南通建立省内首家海洋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并获批成立省内首家地级市海洋发展局。同时,建立健全向海发展的重大项目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交办机制等,以进一步强化各板块间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实现利益关联方在统计指标核算、重大项目考核和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互利共赢。创新这些体制机制,不仅有利于推动南通重点、重大海洋项目建设,而且有利于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

二、南通加快打造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薄弱环节

虽然南通与盐城、连云港相比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潜力优势,但是,南通与青岛、宁波等国内海洋经济强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要素支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南通船舶与海洋装备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这种相对集中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南通海洋产业不仅要“一枝独秀”,更要“多点开花”。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经济核心城市之一,不仅在港口航运、海洋渔业领域表现卓越,而且在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力强劲。2024年,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第五位;青岛海洋装备制造年产值达820亿元,智能网箱、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占比突破65%;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值达320亿元,一类新药贡献了58%的增量,助力青岛逐步打造为全球海洋生物医药重要产业基地。宁波海洋产业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物流、海洋生物医药为主导,呈现多点发力的良好态势。南通亟待在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优势、弥补产业链短板,不断壮大海洋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旅游服务业等。

(二)产业贡献率仍需提高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升海洋产业能级,更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要素资源配置,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海洋经济在青岛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也体现了青岛在山东省和全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南通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2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4%,海洋经济贡献率为26.7%,与青岛45.9%的贡献率有较大差距。南通应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本地化配套上下功夫。比如,提高现代船舶设计能力,攻克海工装备领域的钻井设备、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加强造船领域的重要电子系统等零部件本土化配套能力等,提高南通海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仍需加快

南通涉海创新平台仍然不多,缺乏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公共技术平台。南通仅有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海洋院校。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海洋高端人才、40%的高端涉海机构和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形成“实验室—试验场—产业化”的递进式创新链条。青岛拥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崂山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涉海科研机构五十余家,全职涉海院士23人(约占全国30%)。[4]宁波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研院等19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是中科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南通应进一步加快布局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在南通“落地生金”,助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资源要素保障不够充分

在用海资源方面,江苏省已全部暂停“未批已填”类区域经营性用海的审批,也未设置缓冲期,出让方案和细则也未出台,这导致惠生、燕达、嘉恒和华东重机等省重点项目用海报批受阻。青岛对2025年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海洋重点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顶格推动解决海洋项目用地保障,对海域使用和管理提供全周期服务。在资金使用方面,南通沿海县市基础设施投入存在较大缺口,现有上级扶持资金难以保障项目推进。比如,如东县金牛码头建设中对后期航道等基础设施资金配套需求较高,洋口中心渔港和刘埠一级渔港建设也存在资金缺口。同时,南通缺乏针对海洋领域的专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涉海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

(五)集疏运体系和板块联动能力不足

在基础设施方面,港口配套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仍不匹配,物流体系建设和集装箱多式联运能力不足,海江河、公铁水联运通道及运输组织仍需优化。集疏运体系不健全,使得通州湾港区等关键区域的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南通主城区距离海岸线较远,约 55 公里,主城区到达海岸的车程超70分钟,宁波市中心到达海岸的车程只有40分钟,而青岛和厦门市中心到达海岸的车程则小于5分钟。南通市区真正服务海洋发展的能力相对不足,主城区板块和沿海板块联动效应不够明显。特色鲜明的滨海城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滨海城镇现有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支撑力度不够,其能级难以支撑海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沿海前沿区域出现“小城带大港”现象,难以吸引和留住海洋产业高水平研发团队和技术领军型人才。

三、南通加快打造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沿海,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向海图强,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港产城联动,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资源保障、统筹推进力度上下功夫,奋力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在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打头阵

南通应基于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全力提升海洋优势产业,建设“海洋装备之都”。继续提升船舶海工产业优势,海工装备聚焦高端转型发展,打造上游装备设计及原材料、中游配套零部件及子系统制造、下游总装及工程总承包的本地全产业链条。支持骨干船舶制造企业主流船型升级换代,推动超大型集装箱船、探险邮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全回转起重船生产,提高南通高端绿色智能技术船舶的制造能级,从而进一步提高海洋优势产业的贡献率。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先进材料蓝海”。高水平建设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加快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和华峰瑞讯等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相互“咬合”、紧密联动的产业链,发展壮大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合成生物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产业集群。三是发力海洋低碳产业,建设“新型能源绿岛”。围绕“装备、绿能、消纳”三大发展方向,建强新型能源装备制造链条,推动海上风电装备的集成化和国产化。加快推进近海海上风电场、海上光伏项目,推进“风光氢储算”一体化发展。推动阳光岛LNG储运基地建设,打造千万级LNG能源保供中心等。四是聚力提升海洋渔业和文旅产业等。以渔港经济区建设为牵引,做好“海洋渔业+”大文章。探索“海洋休闲渔业融合创新试点”,有机融合沿海城镇建设与特色风貌塑造、生态带建设,打造小洋口、圆陀角、江海澜湾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逐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湾。

(二)在完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上勇争先

南通应聚力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构建以特色园区为依托的海洋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推动海洋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全力引培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推进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南通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中石油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海洋科创平台建设,积极筹建国家船舶海工智能制造计量测试中心。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院士工作站等建设,积极推进“国字号”科创平台在南通布局,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二是分类培育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各县(市、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专业园区。例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发区、通州湾实施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打造(近)零碳示范园区,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优化提升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通州湾高端装备产业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和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等。三是深化协同创新。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和前瞻技术创新专项等,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三)在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上走在前

南通应进一步优化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配置,加大对海洋重点产业和涉海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不断激发海洋发展新动能。一是向上积极争取调整新老海岸线间城镇开发边界。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修改时,参照陆域已批未建管理模式,将新老海岸线之间已批未建资源直接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进行管理。同时,积极建立沿海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在规范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保障南通沿海前沿地区向海发展。二是盘活资源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针对已备案的“未批已填”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在生态修复的前提下,尽快完善手续,积极争取政策,对由政府主导的围填海工程不予处罚。对海岸线向陆侧已备案“未批已填”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直接纳入土地管理办理用地手续。三是实施一揽子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努力在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升级和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在南通沿海产业投资发展母基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海洋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采用母、子基金协同联动方式,聚焦“322X”海洋产业体系,扶持优质项目。鼓励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以海域使用权、知识产权等为抵质押担保的贷款产品,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的金融支持。

(四)在加大统筹推进力度上做示范

南通要进一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深化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筹划成立县海洋发展局。在向上建议构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总牵头机制的同时,积极筹划成立县海洋发展局。这不仅有利于形成上下顺畅的沟通联络机制,而且能够统一利用海洋优质资源、统筹推进全市海洋领域各项工作。二是加快完善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实施小庙洪上延航道、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和通海港区三期码头等港航工程,畅通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通扬线通吕运河段和南通市区段等干线航道,使城区与沿海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并提升板块间的互动效应。深化与中外运集团、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和省铁路集团等合作,探索推动南通港集团对全市国有公用码头运营一体化整合,从而有效提升海铁联运效能。三是加快打造高品质滨海副城。支持通州湾示范区与海门港、吕四港、洋口港片区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高品质滨海副城。按照“前港中产后城”模式,加强港口与后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支持临港产业、物流业和港航服务业发展,在完善生产性配套的同时,加强相关功能性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

参考文献:

[1]王世停.南通“左右逢源”打造重要增长极[N].新华日报,2024-07-31(03).

[2]吴新民.南通市:以过硬发展成果彰显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J].唯实,2025(03):19-21.

[3]徐超.南通争做长三角“优等生”[N].新华日报,2025-01-14(02).

[4]初志伟.青岛“海洋都市圈”的一长一短[J].商周刊,2023(23):26-27.

本文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重点调研课题“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南通实践与展望”(编号XT24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