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9-29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热点问题研究 首页 >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程 政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   发布日期:2025-9-23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江阴市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质量、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及壮大文化产业规模等一系列举措,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上取得较好的进展与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强了支撑。但同时,还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释放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布局,因地制宜挖掘人文底蕴,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文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江阴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1]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江阴市深入领会“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等重要论述,[2]立足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资源,大力支持和推动文化建设,以文化赋能为主线,探索从文化“软实力”向发展“硬支撑”的转化路径。

一、江阴市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江阴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制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打响“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以文化“软实力”构筑起现代化建设“硬支撑”。

(一)突出“优起来”,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创新实施“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建成启用江阴美术馆、音乐厅,异地新建沈鹏介居书院,先后建成夏和兴、陈复澄、姚澄、周少梅等文化名人艺术空间,启动建设曹鹏、吕斯百等文化名人艺术场馆。成立市全民阅读促进会,连续二十九年举办“书香江阴”全民阅读活动,《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深度聚焦江阴全民阅读工作,香山书屋阅读推广项目在全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交流。深入实施农家书屋“一二三”提升工程(每年向农家书屋赠送一百本精选新书,开展二千余场阅读活动,评选三十家示范书屋),锦隆社区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通过省级“送戏下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年均为基层送出惠民活动三千余场。江阴市还成为江苏省首个实现乡镇数字影院全覆盖的县市。

(二)突出“立起来”,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质效

举办长篇报告文学《振兴路上》首发式、“刘半农诗歌奖”作品音诗会等活动。夏坚勇长篇历史散文《宋史三部曲》集结出版。大型儿童剧《今天我是升旗手》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并获优秀剧目奖、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特别奖。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获评省文艺大奖·第十届曲艺奖。《延陵之狮》《雄狮少年》等舞蹈作品获多项省级奖项。深入推进文艺人才“三江工程”,即“江花胜火——青年艺术人才培育工程”“江山揽胜——中年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及“江上风骨——老年艺术家扶持工程”,持续组织写生采风活动。

(三)突出“活起来”,提升文化传承保护水平

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3]深入推动“长江国家民乐文化展示工程”“徐霞客溯江纪源展示工程”“江阴要塞军事文化展示工程”。开展江阴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全部317处三普登录点的采集、录入、复核,新发现文物线索52处。深化“阅读古建筑”项目,推进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展陈提升等“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完成小石湾明清古炮台文物修缮和江阴蚕种场等相关重要遗产的保护工程。持续开展“锡剧、二胡、书法”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开办非遗课堂,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积极推进和加强长江专题文艺创作,传承长江文化,讲好长江故事。

(四)突出“强起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江阴市现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一千六百余家,规上文化企业超二百家。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203亿元,营收总量迈上新台阶。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西安及周边等地区重点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新增五百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一百七十多个。强化项目建设力度,国乐岛、海澜飞马体育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完成建设,徐霞客国际文旅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飞马水城打造文体旅融合新典范”成功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二、江阴市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江阴市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但对照“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的责任定位,对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对照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有待增强

基层文化阵地效能释放不足,部分文化场馆功能单一、运营效率偏低,尚未形成“以馆养馆、以业兴业”的良性循环。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准入规则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产品供给的个性化水平不高,年轻态、时尚范的文化产品较为匮乏。文博展陈手段创新不足,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高品质特展、巡展数量较少,文化供需匹配度仍需提高。文化助力民生的政策精准度还不够高,多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惠民举措需进一步提档升级。

(二)文艺精品创作质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江阴文艺创作数量虽有所增长,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但缺少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扛鼎之作,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民间文艺人才发掘培育机制尚不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吸引力不足,对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艺业态的人才培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文化资源挖掘转化与品牌打造有待深化

“五大文化”品牌的全国辨识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徐霞客、刘氏兄弟等名人资源的当代转化路径不够丰富,名人IP活化与文旅融合的深度不足。文化IP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弱,如徐霞客IP以公益性活动为主,商业化延展不够,经济效益尚未充分释放。非遗资源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设计缺乏创新,开发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

(四)文化产业发展能级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步伐需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动能释放不足,网络新闻服务、沉浸式体验平台等新兴领域的培育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园区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还不够成熟,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不足,农文体旅产业链较短,乡村业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三、江阴市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江阴市将锚定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准确把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着力点,加强整体布局,因地制宜挖掘人文底蕴,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资源直达基层

以“空间提质+均衡布局+数字赋能”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融合多元场景的文化服务矩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一是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深入推进“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加快建设名家艺术馆、名人空间。加快推动文博场馆的基本文化服务功能提质升级,有序推进艺风书房、三味书咖、“艺起来”公益小剧场布点,稳步提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促进公共文化与市民生活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设施进驻商业综合体、景区景点,合理利用老园区、老工厂、老街区、老楼房,构建凸显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景观和主客共享的城市休闲空间。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原生态郊野公园和融山水人文环境于一体的乡居体验区,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

二是构建高效能文化活动体系。构建“品牌活动引领+地域特色培育+非遗传承创新”的三级文化活动体系。广泛开展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巡演、“芙蓉花开”文艺精品节目展演、澄艺快递、“文润暨阳”市民文化活动等特色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加强“书香江阴”建设,打造“爱阅之澄”品牌。充分利用江阴美术馆、音乐厅等文艺新阵地,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艺术鉴赏力。深入推进“非遗记忆工程”,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搭建高水平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整合展演展览、培训讲座等资源,高频次开展活动直播,实现文化资源“一网通享”。深化“滴答借书”“澄艺快递”等智能服务,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提升城乡数字文化获取便利性。推动科技与文化空间融合,在文博场馆、商业综合体、景区景点等植入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利用AR/VR技术活化非遗展示、历史文化场景。通过数据整合、服务智能、体验创新,构建覆盖“资源供给—传播渠道—终端体验”的全链条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促产业”导向,构建“创作+人才+生态”全链条培育体系,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城市品牌价值。

一是打造时代化文艺精品力作。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重大主题引领创作方向,全面聚焦文化传承、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改善等江阴故事,精心策划文艺精品创作,加快推出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反响、时代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文艺形式和表现手法,拓展文艺创作的领域和空间,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关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短视频等新兴文艺业态的发展,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文艺增长点。

二是构建多层次文艺人才梯队。加大对文艺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持续推进文艺人才“三江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和知名艺术家授课,提升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以文艺名家带文艺英才、育文艺优青。同时,注重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为其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艺人才到江阴发展。

三是优化全周期创作生态体系。加大文艺扶持力度,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用好各类扶持政策,以文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和文艺类奖项为激励,科学配置资源,统筹运用创作引导、采风实践、评奖评论、宣传推广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创作生态。积极组织参加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无锡市太湖文化艺术季等活动,鼓励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五星工程奖”等业界大奖,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

(三)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擦亮地域文化名片

以“IP活化+文旅融合+区域协同”为路径,挖掘江阴历史文脉资源,构建具有全国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体系,赋能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提升。

一是深耕丰厚历史文脉。发掘名人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季札、徐霞客、刘氏兄弟等多领域历史名人资源,开展题材规划、创作整理,推动名人IP从历史走向当代生活,赋能城市文化标识构建。加大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发掘、阐释力度,开展长江沿线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做好江阴地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持续推进“阅读古建筑”“百宅百院”等项目建设,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建设,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推动各类“非遗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4]加大对非遗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二是深化特色文化标识。持续打造“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特色品牌。以资源活化与文旅融合为核心,成立“徐霞客联盟”,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及文旅部门,开展资源调查、文旅线路规划,建设中国国家地理徐霞客体验中心,举办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学术交流会,推出文创产品、动漫、游戏等,推动游圣文化“破圈”。以红色资源保护与创新体验为抓手,建立军事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做好黄山炮台旧址、江阴要塞司令部等修缮、维护工程,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创新展陈形式,运用全息影像、VR技术打造精品展览,组建红色宣讲团、开设红色学堂,开展基地共建活动,提升军事文化资源利用效能。以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为路径,系统梳理学政衙署、文庙等学政文化遗产资源及内涵,构建“可参与、可消费、可传播”的学政文化传承生态。以品牌塑造与人才培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刘天华等国乐大家的名人效应,加强与国家级、省级音乐协会及赛事组织机构合作,争取知名品牌赛事活动长期落地。积极培育民乐爱好者和民乐队伍,推动民乐艺术创新传承。以中医流派传承与平台建设为支撑,挖掘龙砂医学流派、澄江学派内涵,整理经典文献,强化中医师承教育,支持非遗诊疗技艺传承,并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三是深挖长江文化资源。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研究江阴长江文化资源,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要求,深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优化完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着力构建“两带五园连镇街、精品项目串碧澄”的长江文化公园空间布局,构建好“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文化T台。实施长江文化资源普查,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长江文化意蕴,提炼长江蕴含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保护好江阴众多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讲好长江历史和江阴故事。

(四)壮大文化产业能级,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以“项目带动+数字转型+消费创新”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是激发产业项目新动能。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跟踪落实好文化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产情况,形成招商护商工作闭环。聚焦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围绕高新区、临港开发区两大文化产业园区,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谋划产业能级跃升路径,推动园区向专业化、集约化、创新化方向升级。聚焦传统文化制造创新转型,推动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跨越,联动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等高校资源,依托绮山湖科创谷、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等科创载体,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聚焦数字文化产业动能释放,加强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掘“长泾老街”“顾山红豆”等特色文旅符号,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态,培塑一批具有鲜明江阴特色的原创IP。

二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创新研学、军事、文化、红色、工业、康养、体育、赛事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打造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旅游产品,不断延伸核心旅游产品,推进文商体旅消费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江阴由“历史文化名城”向“文旅休闲名城”转变。依托江阴自然和文化、红色教育、文博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工业企业等资源,发展科普教育、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文物古建、工业生产等多种类型研学旅游产品,打造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策划研学旅游线路,开发系列研学课程。深化海澜飞马水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加强南闸滑翔伞训练基地配套功能和服务提升,依托江阴各类公园体系和旅游景区以及江阴环城绿道,开展旅游体验与体育休闲相结合的时尚体育旅游。进一步挖掘江阴乡村田园风光、农业景观、乡村文化等资源,发展田园乡村旅游产品。

三要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积极参与省市重大活动并植入江阴元素,加大城市形象推广力度。全面融入“苏锡常畅游卡”工程,加强与客源城市的游客互送、市场互动,鼓励更多旅游景区加入“一卡通”,共建充满活力的旅游市场。在文化园区、休闲街区、旅游景区等有机嵌入一批主题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消费空间。鼓励引导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移动定位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的展示方式与销售方式。打造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开展惠民文化消费季、主题文化消费周、夜经济消费节等活动,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用好总书记全国两会上指导的方法论(四)[EB/OL].(2025-03-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2620.htm.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01.

[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EB/OL].(2025-01-10)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501/t20250110_957787.htm.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EB/OL].(2024-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7066/202410/t20241022_1158740.html.

(作者系中共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