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9-29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海东河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高 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2   发布日期:2025-9-23

摘  要  青海省海东市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地。近年来,海东积极推进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多业态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面临发展盲区和瓶颈。要进一步整合市域文旅资源,加强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河湟文化;文旅融合;海东

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交汇的“三河间”地带,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主干,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形态。青海省海东市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地。近年来,海东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步伐日趋加快,为满足游客愈发多样化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海东河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海东市依托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紧紧围绕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业态的创新格局。

(一)促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与配套完善。海东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领,制定《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文旅融合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河湟文化博物馆等标志性场馆,带动消费市场活力迸发,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营销与流量转化。海东采用“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方式,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短视频互动量超200万次,全网话题流量破千万。2025年一季度,文旅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2%,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二)加强文旅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

一方面,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海东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系统整合柳湾彩陶、土族民俗、撒拉族风情等文化遗产,依托河湟文化博物馆等载体,构建全域文旅空间,非遗展演如土族婚礼实景剧、河湟剪纸等成为常态化体验项目,提升了文旅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品牌矩阵效应显现。海东成功打造“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油嘴湾花海”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及“千年古驿”等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建设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旅载体,举办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青海年·最海东”、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大型活动,旨在提升河湟文化的传播力度和海东城市名片的推广度。

(三)健全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一方面,业态融合与场景升级。海东文旅业态融合类型丰富多样,在“文旅+科技”方面,乐都区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和“哪吒主题”游乐设施,丰富游客游玩体验。在“文旅+农业”方面,乐都区高庙镇果蔬采摘园、冷水鱼养殖基地等实现农旅联动,形成“白+黑”消费模式。在“文旅+商业”方面,乐都区唐道·618等商业综合体通过“创意市集”和消费券发放,实现流量向消费的高效转化。另一方面,多元化产品持续供给。近年来,海东带动土族花儿会、民和县七里花海观光景区、柳湾彩陶博物馆等地实现文旅“出圈”,在市县(区)两级设立文创中心,以河湟文化为重点,推出一批以河湟谷地、古城之乡为元素,以民俗体验、生态观光、文博旅游为主题的文旅创意产品,不断提高海东优秀文旅产品供给能力,力争覆盖全年龄段游客需求。

(四)推动文旅产业跨区域合作

为使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前期海东重点疏通省内其余市州旅游线路,加强与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市州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省内文旅发展规模。中期海东立足于加快融入西北旅游大环线,加强与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的合作,倾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的精品旅游路线和乡村旅游路线。后期海东将加强与无锡协作,聚力打造河湟文化核心景区,依托“一心多点”的布局,优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扎实、辐射带动作用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景区进行重点升级。

二、海东河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湟文化具有多元性、边缘性和走廊文化的特点,这在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既是优势也是挑战。总体而言,在文旅融合方面,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文旅资源整合与挖掘不足

一方面,河湟文旅资源碎片化,缺乏系统整合。河湟文化涵盖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大民族的非遗技艺,具备较为丰富的历史遗址及民俗活动,但资源分散于13个县区,未形成统一品牌体系。例如,乐都区虽有瞿昙寺等核心资源,但与其他县区的联动薄弱,导致游客体验呈“点状化”,难以形成文化沉浸感。另一方面,文化内涵挖掘浅层化。当前,海东文旅融合多聚焦在表面展示。例如,平安驿民俗小吃街、民和七里花海景区等,对河湟文化所包含的古羌戎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即“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诠释不足,未能将文化魅力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文旅发展尚未提炼出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核心IP。

(二)文旅产业融合机制不健全

一是业态融合形式单一。海东一直以来较为依赖传统观光模式,多数景区仍以静态展览为主。例如,河湟文化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等,缺乏互动性体验设计,未充分利用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一特色,实现“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二是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目前,海东虽有“文旅+体育”规划,但电竞、康养等新型项目与河湟文化关联弱,存在“拼盘式”文旅开发风险,市域旅游产业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型、娱乐型、康养型等项目开发不足,可驻足性和可回头性不强,多数景区仍以门票收入为主,“二次消费”占比低,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三是文旅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海东文旅产业链条整合不完善,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条方面延伸不足,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能力不强,非遗产品转化局限于土族盘绣辫筒、鞋袜、枕巾、荷包、烟袋等工艺品,未形成影视、动漫、数字艺术等衍生链条,也未利用文化IP开发主题酒店、文创周边,河湟文化资源未实现跨产业价值溢出。

(三)文旅基础设施与服务短板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东在青海省处于交通枢纽地位,被定位为“青藏旅游门户”,但县域间交通网络稀疏,景区接驳不便,存在“路程远、路况差”的问题。部分景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水、电、路、气、网、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进入性较差,接待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二是配套服务不健全。海东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较发达地区相对薄弱,尤其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部分星级酒店设施老化,服务不规范,服务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旅游企业多处于“小、散、弱、差”状态,竞争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三是管理体制与政策支持不足。海东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项目缺乏特色、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等问题。部分景区由省级部门直接主管,市县在统一规划和宣传推介方面权属不清。海东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整体仍需进一步完善,旅游载体打造有待继续提升。

(四)文旅市场主体与资金投入较为分散

一方面,文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海东本地文旅企业规模较小,且大多为分散性经营,虽能将不同农畜产品拓展到不同行业,但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海东市村集体项目年收入普遍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以平安驿袁家村为例,正平股份虽运营平安驿景区,但未形成“投资—研发—运营”全链条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差距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资金投入较为分散。尽管海东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海东在文旅项目上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特色不突出,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文旅资金的分散不仅影响了项目的集中推进,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带动能力。

(五)文化认同与品牌影响力薄弱

一方面,本地文化认同存在断层。近年来,海东在河湟文化认同建设方面虽有成效,但也面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弱化,代际文化传递断层,对本地文化了解和认同减弱的问题。同时,传统文化活动存在被简化或形式化的风险,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东在文旅融合进程中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旅游国际品牌塑造乏力。海东虽致力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但对外传播仍较多依赖节庆活动。例如,“青海年·最海东”文体旅游系列活动,虽推出“手绘+二维码”旅游地图,但仍缺乏持续性国际营销,整体宣传力度和国际化程度仍有待加强。海东部分景区受高原气候条件限制,淡旺季明显,全年游客接待量近八成集中在7月至10月共四个月,其余8个月为漫长淡季,境外游客数量十分有限,进一步削弱了旅游品牌面向国际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三、海东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海东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以往的“简单叠加”模式,转向以河湟文化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发展路径。

(一)推动文旅资源系统性保护,挖掘文化内涵

一是整合文旅资源。目前,海东已设立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国家级河湟文化示范保护区创建工作,通过建立保护区,海东能够更好实现对河湟文化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整体性保护,避免文旅资源碎片化流失。同时,海东要将河湟文化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战略相结合,推动河湟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一圈三线百点”的总体布局,将市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进行整合,推出黄河风情体验、河湟生态文化、河湟民俗文化三条市级精品旅游线路,并鼓励各县区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线路,在提升游客体验感的同时,增强海东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海东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支撑本地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文化调查记录研究工程,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组建河湟文化研究院,专门开展河湟、瞿昙、彩陶等专题发掘研究,深入挖掘河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社会管理经验、产业创新启示等时代价值,为打造文旅产业链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积极开展文化项目保护、传统工艺创新、传承人培养等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河湟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保护区为重点,全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确保河湟文化完整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文化附加值,为文旅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旅融合

一是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海东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做到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市场化运作。二是推动多元业态发展。海东应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借鉴外省经验,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非遗传承等主题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通过举办“周末非遗展”“周末大合唱”“周末花儿会”等各类节庆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开发帐篷露营、运动体验、亲子娱乐、自然教育、开心农场、手工制作、寻宝等低成本、高体验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明确“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并非上下游关系,除了“购”之外,其他要素都是旅行社的上游,处在旅游产业链的同一个层级。海东要解决六要素延伸不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开发具有海东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并在主要旅游景区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中心,促进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的良性互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文旅配套服务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海东市政府通过设立15亿元的旅游平滑基金,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高度重视文旅项目的建设与提升,秉持“项目为王”的理念,科学谋划和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旅项目。特别是在河湟文化生态保护、黄河文化公园等重点区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要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持续发挥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大力提升文旅配套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不定期开展“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旅游投诉处理处置机制,全面营造良好的文旅消费环境和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三是争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引导资金,扶持文旅企业发展。探索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完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投资多元、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推进市县文旅资源深度开发和建设。

(四)强化政策引导,激发文旅产业创新活力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产业创新研发体系。通过“容缺受理”制度等创新举措,优化企业开办流程,降低企业设立和运营的制度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市场准入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少审批环节和材料,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通过建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督促办理及协同联办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企业效能,增强企业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二是实现资金整合与高效利用。在设立旅游平滑基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入股、企业开发等模式,破解资金难题,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周末放松·去趟海东”品牌,推出精品线路和优惠政策,吸引游客,促进文旅消费。

(五)实现文化代际传递延续,增强文旅融合纽带

一是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夯实文化根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作为解决代际文化断层问题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创建基层文化示范点,大力培养市级非遗传承人,注重文化传承人才教育与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在文化宣传方面,着力打造“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队伍,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的机会,鼓励青少年参与文化传承。例如,举办“千龙千狮闹新春·传统社火展演”等活动,让青年人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二是推动文旅品牌建设,增强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打造河湟文化博物馆、河湟文化艺术中心、青绣总部经济、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名片,提升海东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文旅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文化代际传递在国际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三是打造文化体验平台,推动文旅融合。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体验,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然接受和传承文化。持续举办“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等大型文旅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使游客在游玩中感受文化的温度。

(六)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文旅国际化水平

一是强化文旅资源宣传推广,提升国际知名度。积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加强与青海日报、青海新闻网、西海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合作,定期发布宣传内容。利用自媒体平台发起话题挑战赛,邀请旅游达人、摄影爱好者参与,重点推介西宁、兰州、临夏等周边城市及高校,通过新闻发布会、文旅资源宣传等方式,扩大海东旅游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友好城市无锡合作举办文旅专场推介活动,展示民族特色歌舞、文创产品。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借助国际赛事,提升海东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施翔.打造特色鲜明的河湟文化品牌[N].西宁晚报,2025-05-29(A01).

[2]图彦.河湟文化是青海文化的主体文化——关于青海文化定位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土族,2023(03):14-17.

[3]羊进拉毛.河湟文化片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研究[J].高原文化研究,2024,2(04):110-116.

[4]李寒梅,马金刚,易宏彬.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3(10):73-77.

[5]杨晓燕.河湟文化:黄河源头流淌的民族记忆[J].青海党的生活,2022(05):65-66.

[6]文忠祥.过渡·边缘·多元:河湟文化特质辨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6):85-91.

[7]王占彪,张敏.河湟“平安驿”(袁家村)的地域文化[J].西部旅游,2022(06):19-21.

[8]鄂崇荣.河湟文化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4):102-108.

[9]鸟成云.河湟文化助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实践探索与路径走向[J].青海社会科学,2022(03):53-57.

本文系2024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数字经济赋能河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编号24QN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海东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