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16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热点问题研究 首页 >

智慧校园建设的数字艺术:功能融入与实现路径

作者:叶婷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1   发布日期:2025-7-22

摘  要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尤为突出。数字艺术作为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方式,逐渐成为智慧校园发展的关键赋能工具。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是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提,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形态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效路径,从烘托学校主色调、确定虚拟形象以及搭建学生与社会交流平台三个方面实现智慧校园的精细化建设,展现出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智慧校园建设;数字艺术;技术创新

教育部2018年颁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智慧校园建设成为重塑教育生态的有效手段,满足师生在空间、时间和个体化学习等多维需求。[1]数字艺术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图像处理等数智技术为基础,涵盖数字影像、数字交互、沉浸式视听体验等形式,已经从计算机艺术扩展应用到多个领域,是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深度融合的产物。[2]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数字艺术的融入可借助数字影像加强校园生活的情感连接,通过数字交互提高校园服务的可参与性,由沉浸式试听体验突破原有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把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打造高校特色智慧校园。

一、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前提条件

在数字艺术有效嵌入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构成其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数据是数字艺术介入教育场景的基础条件,而技术则是其功能实现的根本保障。

(一)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的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前者侧重智慧校园子系统产生的结构性数据。例如,教务管理、学务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系统有关学生、教职工、成果、资金和资产等方面的数据。后者侧重由时间监测获得的实时数据,主要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校园地理信息、行程类数据和人使用设施设备服务的数据。

2.视频数据。视频数据是通过视频监测所获得的一系列非结构化的数据,此类数据的集聚得益于高校视频监控系统的迅猛发展,它们拥有的信息内容丰富,且具有直观性和及时性强的特点。借助视频数据可以最直接地把握师生在真实业务流程中的状态和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师生对智慧化管理的接受度。[3]例如,高校机房视频监视系统可有效直观地实时观察到学生的动态,若学生出现了错误操作,系统弹出警告更正提示,并告知处罚后果。与此同时,还把违规操作记录成数据,发送至教学管理的子系统,作为评判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依据。[4]

3.数据安全。网络世界中,数据安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校园网络诈骗手段尽管花样翻新,但往往都是针对大学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身份信息的精准识别,究其根源,与信息泄露分不开。政策明确规定智慧校园的信息安全等级不得低于GB/T 22240—2008规定的三级要求,在实践中,智慧校园应更多地在模拟网络攻击、信息窃取、远程控制勒索等基础上,落实信息安全防范与化解措施。[5]

    (二)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传授,而数字艺术的开拓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开发。

1.实体化设施的基础保障。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实体化设施,硬件基础设施承载着异构通信网络、广泛的物联感知和海量数据汇集存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各种服务以及应用的支撑,包含智能终端设备、高速网络通讯等数字艺术的承载平台和运行载体。其中,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完善和升级,将会直接影响数字艺术在智慧校园中的服务质量和互动效果。

2.平台圈层的技术中枢支持。平台圈层是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的技术核心。[6]一方面,平台圈层通过调度计算资源,为校园的各类应用服务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撑,其中包括数据交换、处理和应用。[7]另一方面,智慧服务资源是保障高校服务一体化的基础。消防、治安、餐饮、医疗、维修、资产等后勤服务是否及时,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支撑平台,而平台维护是否有效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员。利用智慧校园建设,可根据学校行政部门的职能开发各自对应的子系统,并使各子系统相互贯通,实现必要数据共享。

二、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总体目标

数字艺术不仅是审美手段的延伸,更是智慧校园系统功能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的重要媒介。在受众认可、需求偏好和内容传播等多个维度中,其功能表现日益清晰,逐渐成为智慧校园特色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数字艺术易被受众认可

数字艺术本质是对数字信息的美学处理和视觉再现。[8]在界面设计中,编程语言写出的界面色调黑白单一,通过数字艺术的图像参数调整、色彩设计优化等针对性的画面处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融入教育管理系统的典型方式。一方面,数字艺术给校园师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趣味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交互性凸显的数字艺术使得知识传播融入多样化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数字艺术通过精彩纷呈的虚拟世界,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深度满足用户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美学期待。

同时,数字艺术还具有极高的包容度,能够广泛适配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使得不同美感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一方面,数字艺术在校园信息发布平台、虚拟校园导览系统等数字化界面,呈现良好的视觉吸引力和界面互动性,提高了智慧校园服务系统的易用性和趣味性,使其更具人性化与亲和力。另一方面,数字艺术的高度灵活性,体现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于系统界面的偏好不同,数字艺术通过多风格界面适配,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用户的审美需求,体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特征。

(二)数字艺术满足需求偏好

网络时代的突飞猛进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高效率、高强度的信息冲击,而且是一种审美重塑。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往往跟不上流行元素与人们喜好的变化节奏,而数字艺术更新速度快,易于顺应需求偏好。具体而言,数字艺术本身就是某种算法绘制,而且数据存储方便,通过图像处理技术等就可以修正数据重新计算绘制,快速搭建多个平台,使得数字艺术更容易嵌入差异化的校园应用场景,提升智慧校园的服务吸引力。数字艺术这种跨平台、多终端的适配方式,直接实现不同设备场景的快速切换,进而提高智慧校园服务供给的体验感,更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校园服务需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数字艺术对不同学生群体提供的差异化定制服务则是其典型表现。比如,刚入学的新生非常需要快速熟悉校园生活服务、选课教务活动、社团服务实践等校园生活内容,借助数字艺术,能为新生定制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差异化服务。此外,数字艺术还能通过跨平台、多终端适配的方式,实现对不同设备和场景的快速融合和切换,从而提高智慧校园应用服务的适用性和体验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多元化。

(三)数字艺术易使教育内容传播

数字艺术成为智慧校园建设中教育内容传播的重要媒介。毫无疑问,大众在数字时代接受信息更多依赖“短视频”,而这些视频画面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数字艺术的算法绘制。实际上,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利用电脑生成艺术,通过定义规则和随机性算法,生成具有独特美感的算法产品。时至今日,以数字平台和技能框架捕捉艺术领域潮流已成趋势。因此,数字艺术创新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教育内容传播模式。

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场景中,数字艺术正在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知识传播以教育教学为主,但是,知识生产向知识传播的传统课堂路径具有局限性。比如,传播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低等。数字艺术的引入使复杂知识的呈现更为直观生动,借助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呈现,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性,而且有助于提高知识生产向知识传播的效率。

三、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的实现路径

智慧校园建设要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技术、文化、内容和服务相融合,从烘托学校主色调、确定虚拟形象以及搭建学生与社会交流平台三个方面实现数字艺术融入智慧校园建设。

(一)利用数字艺术烘托校园主色调

颜色作为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不可忽视。一般而言,不同颜色的搭配易对人们的印象以及情绪产生刺激。由此,智慧校园建设中要慎用太过鲜艳明亮的色调,否则长此以往师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总体上应选择饱和度降低的色系搭配,并且在确定符合校园特色的主色调后,数字艺术设计软件即可发挥关键作用,将主色调全面融入校园界面设计、硬件设施以及数字标识系统等多个层面,后续建设都围绕这一主色调展开,从而固化师生对主色调的印象,烘托校园特色。

具体而言,在智慧校园整体设计中,可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承、学科特点、地理区位等方面综合分析,选择凸显校园气质的主色调,以此呈现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比如,某高校办学理念为“特色、质量、国际化”,主色调应给人以庄重、严谨的感觉,此时选择灰蓝搭配白色最佳。于是该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硬件设备可以尽量以灰蓝色搭配白色为主,软件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美工设计依然可以灰色搭配白色为主。

(二)利用数字艺术确定虚拟形象

高校学生群体往往个性鲜明、兴趣广泛,具有创新性,而中规中矩、太过严肃的生活学习环境常常会令他们索然无味,传统单调的校园形象难以快速形成学生的认同感,继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际上,除了必要的教学规章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以外,校园服务有必要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尤其是借助数字艺术绘制出含有高校特色的虚拟形象,并结合校园基础数据、视频数据、实时数据,分析出学生兴趣类别的高峰,再进行适当的取舍,然后融入到虚拟形象中。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虚拟形象与学生沟通,在平等活泼的基础上提高其接受度。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利用数字艺术设计校园虚拟代言人,并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拟人的形象或者备受欢迎的校园小动物等,拉近师生与校园的距离。同时,借助虚拟形象开发交互性平台,通过聊天机器人、虚拟助理等工具,完成校园信息发布、自助咨询、选课辅助等服务性工作,使得师生在趣味互动中丰富校园生活的体验感。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嵌入,虚拟对象还将不断具有智慧,智慧校园建设必将得以充分展现。

(三)利用数字艺术搭建交流平台

当前,高校学生与社会互动程度普遍不足,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性较差。这是由于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面临更多的是升学压力,进入高校之后就迥然不同,学生毕业之后要踏入社会,完成就业谋生。虽然各高校充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并有组织地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业仍然繁重,无暇顾及社会实践。二是不少高校为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有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限制条件较多。

鉴于此,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艺术的交互性功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充分考虑吸纳社会数据,在分类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数据,开发出更多的社会实践虚拟仿真平台。与此同时,针对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产生的问题,通过数字艺术形成的虚拟形象进行沟通解决。利用数字艺术设计的虚拟形象或互动指导系统,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提前熟悉社会运作模式与职场规范,安全参与社会角色实践,实现学生与社会更深层次的数字连接和价值互动。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建设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本质上看,智慧校园建设还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治理范式的变革。智慧校园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在其渐进的过程中,需要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校园主色调确立、虚拟形象打造,到社会实践虚拟平台,构建完整解决方案,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系统化、智能化和特色化的实现路径。虽然当前多数高校已具备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但是,利用数字艺术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有待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闭幕,形成《北京共识》智能时代 中国教育探索前行[N].人民日报,2019-05-19(02).

[2]张伟,谢兴伟.数字时代与艺术之变——关于数字艺术的理论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5,38(02):22-30.

[3]余鹏,李艳.基于教育大数据生态体系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6):8-16.

[4]黄荣怀,王运武,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1(07):22-29.

[5]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07-111.

[6]王士贤,文坤梅,李俊峰,等.高校数字孪生校园平台设计与建设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11):118-126.

[7]张芳.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实践及创新应用——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4):113-125.

[8]赵英键.媒介视野下数字公共艺术的形式与接受[J].艺术探索,2024,38(04):101-107.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心)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七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