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15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尹 俊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1   发布日期:2025-7-22

摘  要  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前沿,面临人口密集、老龄化加剧、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差异大等问题。推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资源整合、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利益协调与服务协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措施,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均衡发展,为居民提供公平、高效的医疗保障和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健康长三角”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受行政区划、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进程存在诸多障碍。破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效能,是当下亟待攻克的重点与难点。2025年6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了共推长三角卫生健康服务便民一体化、共推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具体举措,旨在为推动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一、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区域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推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运用远程医疗技术使边缘地区居民也能获得优质诊疗。通过医联体合作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促进医疗机构交流协作,优化服务流程与标准,可以减少重复检查,有效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构建统一监测预警、物资调配和联防联控机制,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防控能力,切实保障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二)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产业发展上,推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整合生物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医疗卫生服务产业资源,便于各城市发挥优势,分工协作,推动相关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在人力资源供给上,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健康保障,减少因病缺勤,提升劳动者素质与工作效率,吸引人才流入。在经济循环上,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促使居民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能够拉动健康体检、康复护理等领域的消费,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不同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居民对长三角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差异感,增进区域融合,提升社会凝聚力。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可以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居民的就医压力,解决民生痛点,减少因医疗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依托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平台,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化合作,加大医学科研投入,合力破解重大医学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借助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吸纳和培育优质医疗人才,提升区域创新实力。作为医改先行区,长三角地区在医保衔接、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一体化协同防控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保障物资供应,大幅增强区域整体应对效能。

二、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政策框架逐步完善

2019年5月,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及措施,为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例如,嘉兴市专门出台《关于接轨沪杭优质医疗资源做强做优医学学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由市政府牵头深化接轨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嘉兴市属医院与上海市在合作办医、开展医疗合作项目、建设联合诊疗中心和专家专病门诊等方面成果丰硕。

(二)医保一体化持续深化

2025年,长三角执行全国统一医保药品目录,3159种药品纳入支付范围。[1]安徽省积极融入,规范统一全省居民门诊、住院等医保政策,探索与沪苏浙形成统一基本医保体系。异地就医结算愈发便捷,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门诊直接结算全覆盖,累计覆盖2.5万家医疗机构。安徽省跨省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2198家,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异地定点零售药店直接结算服务开通,安徽省参保人员到长三角地区购药35.49万人次,基金支付0.28亿元;长三角地区参保人员到安徽省购药直接结算100.87万人次,基金支付1.45亿元。[2]

(三)医疗资源协同成效显著

一方面,项目合作共建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沪苏浙高水平医疗机构已与安徽省167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407个合作项目。例如,浙大二院自2022 年起在安徽省蚌埠市启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派驻100余名专家,平移30项新技术8项填补安徽省空白,[3]带动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通过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及专家名医工作室等形式,基层医疗机构与优质医疗资源互动频繁。例如,嘉善县与沪杭37家三甲医院建立 “白玉兰远程诊室”“上海市儿童医院空中诊室”等平台。

(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有序推进

2019年10月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2024年,上海市青浦区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以及浙江省嘉善县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检验检查报告的互联互通互认。青浦区各家医院与吴江区、嘉善县和上海市的医院之间共完成互联互通互认85万余人次,互认率达96%;完成互认检验项目近3000万项次,互认率为94%;完成互认检查项目57万余项次,互认率达95%。[4]这一举措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与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和管理共享,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三、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一)政策协调机制不健全

由于长三角地区跨省级行政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医疗机构管理体系、政策制定与监管标准不一,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医疗政策、诊疗规范、医保支付等存在差异,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进程。医疗标准不统一,用药、药品与诊疗目录不一致,导致重复检查、用药冲突,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同时,医保报销、人才职称评定等政策差异影响了资源流动与均等化。

(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及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医疗资源竞争激烈,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疗机构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长三角地区医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数据显示,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聚集了超70%国家级医学专家,而长三角次中心城市则面临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加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医学高层次人才跨区域流动,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

(三)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经济和管理等多种因素,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诊疗水平有限、药品配备不足等原因,难以提供与大城市医疗机构相媲美的医疗服务。此外,长三角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仍存在疾病监测预警机制不够灵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等问题。

(四)信息系统整合难度大

目前,长三角地区医疗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数据碎片化,政策协同性不足。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信息接口、数据格式、诊疗项目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共享存在障碍,整合利用效率低,智慧医疗应用受限。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未互联互通,患者跨区就医时电子病历难以实时调阅,需重复提供病史或检查,增加了误诊的风险。

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一)健全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

完善一体化制度体系,强化统筹协调,提升整体效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鉴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水平、管理体制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快成立由卫健、医保、财政等核心部门组成的长三角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领导小组及跨区域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定期交流工作、共享信息,打破行政与部门壁垒,协调解决政策分歧、资源分配等重大问题,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建立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实现重大传染病信息及时通报、精准协查与高效处置。推动职业卫生检测报告互认,解决企业重复检测难题,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职业健康的监测、指导和干预等工作中,更好地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促进区域内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依据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健康需求以及医疗资源现状,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为基础,制定《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设定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基层诊疗量占比等多维度量化目标,明确加强高水平医学中心建设,推进基层机构标准化改造等重点任务,细化实施路径,建立进度跟踪与监督体系,确保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简化审批流程,搭建跨区域审批平台。统一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程,保障医疗服务同质化。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制定量化指标,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健全跨区域监管与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统一处罚标准。

(二)完善多方利益保障机制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优化激励措施,实现多方共赢发展。一是明确医疗机构利益分配规则。三甲医院主攻疑难重症与科研,基层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联合项目依参与度和资源投入分配收益,完善双向转诊补偿。向上转诊时,上级医院支付基层技术指导费或管理费;向下转诊时,合理转移康复费用,确保患者治疗连贯。在医疗资源共享时,共享设备按使用付费,医疗数据共享给予提供方经济补偿。跨区域医疗服务依质量与数量分配收入,联合科研明确知识产权与收益分成。二是政府间协同建立财政共担机制。跨区域项目按经济水平与受益程度分摊资金,设专项转移支付扶持落后地区。设立补偿基金,补贴承担帮扶任务的大医院及受产业转移影响地区。革新政绩考核,将医疗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与帮扶等纳入区域协同考核指标。同时,成立由多部门、专家及第三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审查利益落实情况。设立服务质量、资源效率等评估指标,动态优化政策。设立协调小组,通过协商调解化解分歧,以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为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筑牢保障。三是完善医务人员利益保障体系。制定区域内相对统一的薪酬标准以缩小地区差距,对跨区域支援者给予奖励并录入人才库。搭建统一培训等学术平台,统一职称评定规则,破除地域限制,促进人才流动。

(三)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推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效率,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一是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医院托管与共建模式促进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专家坐诊、技术平移和学科共建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依托智慧医疗联合体,以专科联盟和远程协作实现资源辐射。二是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搭建长三角区域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统一数据接口与技术标准,保障信息共享。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设区域影像和检验中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明确互认范围与标准,覆盖常规检验和影像等项目,规范设备、试剂及操作流程,确保结果可靠。三是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市布局肿瘤和心血管等专科区域医疗中心,配备高端设备与专家团队,为周边患者提供高质量专科服务。形成“1小时急救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生存率。同时,通过“县乡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三级医院技术和管理经验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三级医院专家定期指导乡镇卫生院,借助远程医疗和双向转诊,实现县乡医疗资源共享,推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

(四)加快医保一体化同步结算改革

推进结算同步化改革,提升效率,优化流程。一是制定统一的医保目录与支付标准。针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医保政策差异造成的跨区域就医难题,加快推进医保、药品、诊疗项目目录“三统一”,实现医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二是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患者在长三角地区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能直接进行异地结算,彻底告别过去先垫付费用再回参保地报销的模式。同时,推行“容缺制”备案和“一网通办”等创新举措,参保人可先备案后补材料,并通过线上平台即时办理,解决备案繁琐问题。三是探索医保基金区域调剂。为推动医疗服务均衡化,长三角地区试点并推广医保基金跨省调剂使用,通过建立基金池,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部分医保基金调剂到欠发达地区,专项用于加强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例如,安徽皖北医疗中心获得医保基金的支持后,通过改善设施、引进设备和培养人才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降低了异地就医需求。此外,积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在医保基础上补充赔付自付费用,形成“医保+商保”协同互补模式,为区域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供新思路。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一是构建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体系。通过建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整合沪苏浙皖高校医学院优质课程、实验室资源及教学案例库,以“1+3”创新模式,推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训深度融合。统一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标准,推动优质培训基地跨区域开放,缩小区域间人才培养质量差距。二是创新人才交流机制。推广“星期六医师”“飞地医院”“云端专家”等柔性引才模式,借助 5G 技术,促进专家资源向基层下沉。建立医疗机构管理人才互派与双向进修制度,实现管理经验与临床技术的双向流动,带动专科建设与人才梯队发展。同时,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打破地域限制,允许医疗资源富集地区专家跨区域执业。三是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打破户籍和单位限制,实行跨区域职称评审互认,将基层服务与跨区域帮扶成果纳入评审标准。联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区域进修、联合科研及青年医师创新。针对基层和紧缺领域,实施“长三角基层医疗人才定向计划”,由区域财政补贴学费,定向培养人才。组建儿科、急诊等紧缺学科跨区域专科联盟,采用“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每年为缺口医院定向输送专业医师。

(六)加快搭建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

构建高效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协同效能。一是构建健康大数据中心。针对区域内海量分散的医疗数据,通过集中存储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信息,为医疗研究、疾病防控和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信息共享能够方便患者就医,避免重复检查。二是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借助高稳定性网络连接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实时互动与数据资源共享。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远程会诊获取上级技术支持,提升疑难病症诊断能力,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结合智能医疗设备应用,为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提供依据。推动远程医疗发展,必须强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三是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依托智慧平台实现转诊信息实时共享,基层无法处理的病情快速转诊至上级医院,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康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形成有序就医格局。四是开发统一便民服务系统。患者可通过单一入口查询多机构信息并预约,实时掌握排队进度,提升就医体验。利用便民服务系统帮助医疗机构分析患者流量,合理调配资源,减少医患矛盾。五是建立多层次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依据疾病谱和应急需求科学储备药品和器械,采用中心库与分库结合模式保障物资安全。借助信息化实时掌握储备动态,确保物资短缺或遇突发事件时能迅速调配,并通过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保障持续供应。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承载着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期盼。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努力与创新。应秉持“以人为本、协同创新、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打造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核心动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健康和区域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2]安徽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同城效应”加速显现[EB/OL].(2025-06-04)[2025-06-15]http://www.ahwang.cn/anhui/2025/0604/2867316.html.

[3]冯洁,胡振产,马野.共建共享 打造长三角医疗健康新生态[J].浙江经济,2025(01):30-32.

[4]人民网.不用重复检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现医疗检查结果跨省域互联互通互认[EB/OL].(2025-03-30)[2025-06-18]http://sh.people.com.cn/n2/2025/0330/c134768-41180610.html.

本文系2025年度中共合肥市委党校系统重点课题“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路径研究”(编号HFDXKT2025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七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