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无锡乡村景村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公众青睐。景村融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模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经济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加之无锡人民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使乡村旅游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发展,积累了党建引领、文化奠基、环境美村、数字强村等有益经验。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产业不完善、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开发资源、培养人才等路径继续优化,不断推动无锡乡村景村融合高质量发展,也为广大发展中的乡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模式。
关键词 乡村振兴;景村融合;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方兴未艾,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仍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景村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景村融合”就是按照景区的标准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景区化,从而形成景村互促的乡村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2]无锡历来重视农村建设,并探索出了一条景村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使乡村地区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乡村景村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
景村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乡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采用景村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带动村民共富、推动乡村治理、建设和美乡村,从而使乡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进程
据文旅部统计,截至2021年,乡村旅游已经助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3]景村融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对带动村民共富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按照景区的标准进行乡村建设,首先需要乡村具备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基础要素,如乡村民宿、农家乐、旅游购品、娱乐项目等,这些设施的建设能够直接增加当地村民的创业和就业收入。二是乡村景村融合发展起来后,能够促进瓜果、花卉和其他特色产业的培育,随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村民们的就业选择也更加多样。从经营方式来看,以村民入股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经营可以使村民定期得到分红,从而调动村民走向共富的积极性;以外来公司统一运营的方式经营可以使村民实现就地就业,村民们也有机会接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为村民实现共富提供了更多手段。三是乡村景区化的要求以及城乡资源的不断流动,能够帮助乡村吸引外来资本进行投资建设。一方面,能够激发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乡村引入了市场化经营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乡村集体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乡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
景村融合能够推动乡村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有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领,同时,景村融合的良好发展也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的进步。从乡村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景村融合的发展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参与,这些人才不仅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基层治理知识和经验,能够充实基层人才队伍,促进乡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使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景村融合的发展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更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如填写乡村治理调查问卷、为乡村治理提供建议等,村民对乡村的了解以及村民之间关系的协调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从乡村治理手段的角度来看,景村融合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的引入,景村融合推动乡村不断向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手段逐渐被应用于景区建设、乡村治理、智慧农业等领域,村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村务,村“两委”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搭建乡村治理的平台,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
(三)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之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和美”就是指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景村融合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乡村土地的整合美化、生活垃圾的清理整治、乡村小景点的建设等,这也是村民们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体现。其次,景村融合发展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乡村以景区化的建设标准要求自己,必然要完善乡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游览的基本需求,乡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就能享受到景村融合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幸福感也不断提升。最后,景村融合发展能够促进乡风文化的传承,形成和谐的乡村人文环境。很多乡村拥有独特的节庆文化或非遗手艺,这些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融入民俗表演或文创产品中,从而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乡村景村融合发展需要对就业的村民进行系统培训,其中就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培训,这既能使村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能将村民凝聚起来,在乡村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邻里关系,培育和谐的家风、乡风。
二、无锡乡村景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锡乡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乡村治理、整合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景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在景村融合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党建引领、文化奠基、环境美村、数字强村。
(一)党建引领:选优配强基层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4]在无锡乡村地区的景村融合发展历程中,村“两委”班子始终担任着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形成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无锡模式。无锡尤其重视发挥带头人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为己任的村书记。在乡村地区制定并实施“雁阵计划”,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乡村去,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队伍配置,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质量。同时,倡导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发挥“头雁”效应。宜兴市白塔村近年来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项目上,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先行先试,再联系农户具体落实,推动白塔村逐渐构建起了党建引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支撑。[5]干部带头、村民参与、村务公开,共同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也使村级班子受到村民们的爱戴。
(二)文化奠基:彰显特色文化魅力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无锡乡村在景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文化奠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文化建设方案,发挥各地区的文化特色,开展与乡村文化有关的活动。惠山古镇、梅里古镇拥有江南特色的乡村古建筑以及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依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业,举办非遗市集等与惠山泥人相关的非遗展示活动,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购品等方面,彰显了无锡的特色文化魅力。此外,无锡还依靠自身的乡村发展优势,形成了桃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如宜兴的紫砂文化历史悠久,宜兴的蜀山古南街以紫砂文化为中心建设了紫砂博物馆,街上也有很多紫砂手作的店铺可以供游客体验,古南街还依托紫砂文化举办了陶瓷文创市集等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游客能够切身感受紫砂文化的魅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游客的兴趣度和满意度。还有不少乡村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如阳山镇着重发展自身的水蜜桃文化特色,打造水蜜桃文化品牌,并以此为基础,举办了阳山桃花节等活动,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既弘扬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活跃了“水蜜桃经济”,突出体现了文化在引领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三)环境美村: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实现景村融合发展首先要求乡村自身要有景区化的生态环境。无锡南临太湖,河流纵横交错,且是唯一一座古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具有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乡村地区的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他们会疲惫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向往到乡村或者山林中放松身心。因此,改善乡村面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对于景村融合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之后,无锡又在此基础上对乡村地区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且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提升,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首先,对区域内的河流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清理垃圾、净化水质;其次,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并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持续性管理;最后,对整体村容村貌进行改善,比如锡山区羊尖镇对农田进行统一规划,规模种植和开发,打造高标准农田,每年稻田画和盛开的油菜花也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除此之外,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时,也会注意建筑物与乡村环境的和谐,如江阴市石堰村将村内居民住房综合管理,统一实施河道整治和空间重塑,使昔日的小桥流水、绿荫花影的江南水乡春景图重现。整治乡村生态环境不仅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的吸引力逐渐提高。
(四)数字强村:着力发展智慧农业
无锡乡村景村融合的发展,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赋能。发展智慧化种植能减少农业污染、美化田园环境,同时有利于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是推动景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无锡实施“六大行动”,整体推进全市各地数字乡村建设,初步建立了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数字支撑。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发展,最典型的案例是无锡阳山镇水蜜桃产业。阳山水蜜桃产业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种植、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巧妙结合,形成了“1个中心+3条主线+N个系统”的战略布局。种植环节主要是在桃园配备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利用大数据对水蜜桃进行生长监测和病虫防害,从而更好地进行种植管理。销售方面主要是运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包括对水蜜桃市场供需的监测、线上直播带货进行售卖、智慧物流系统的管理等。不仅水蜜桃的线上销售额有所提高,规模种植的桃花也吸引了很多游客,进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乡村景村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无锡乡村景村融合发展的现存问题
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需要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动,但在推进景村融合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乡村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接待设施滞后、乡村产业不完善、缺少专业人才等,也有不少村庄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出现了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发展后劲不足,陷入了瓶颈期,阻碍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一)基础接待设施建设滞后
无锡乡村地区在景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有些乡村的民宿、餐饮、旅游设施等都还不够完善,交通线路的建设也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比如,很多村庄只有一两家民宿,服务游客的能力十分有限,还有村庄没有农家乐和特色餐馆等可以吃饭休息的地方,部分游客来游玩时也都是自带食物。无锡乡村基础交通的建设基本比较完善,一方面,在农村整修道路以增强农村可到达性及村与村之间的可通行性。另一方面,设置城乡公交将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但是,要促进乡村地区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在设置乡村旅游专线上继续探索。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项目比较单一的情况,除了特定的节庆活动外,平常时间的游客都比较稀少,且受限于餐饮、住宿的不便,很多游客基本是短途出游、当天来回,停留时间很短。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够完善
景村融合发展要以乡村特色产业为经济基础。乡村特色产业包括以农产品种植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目前,无锡部分乡村特色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乡村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产业,景村融合发展缺乏有力支撑。无锡市人均GDP水平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但部分乡村还存在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在进行乡村建设时,政策、资金和项目大多流向了生态环境好、产业基础强的乡村。因此,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相比,部分乡村特色产业建立不起来,村民整体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景村融合发展道路也很难进行下去。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法为景村融合发展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如一些乡村虽然已经发展起了茶叶、水产、竹制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产业,但是产业形式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以宜兴乡村为例,宜兴很多乡村以发展百合等特色农业为支撑,但是对于百合的深加工不足,整个宜兴地区的百合产业协同发展也有待提高。同时,一个村庄独立发展的力量也非常有限,不利于形成区域联动和三产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景村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无锡乡村在景村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问题,这也是乡村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乡村发展,首先要求乡村干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需要了解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能够立足乡村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对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时又具备基层工作能力。目前,无锡乡村地区的很多带头人要么是村里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基层干部,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景村融合发展专业知识,可能会造成乡村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浪费;要么是比较年轻的驻村干部,虽然拥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但是对基层的情况缺乏了解。此外,有些乡村旅游工作者也存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由于其大多数是乡村当地村民就近就业,缺少系统培训,存在着给游客造成不好的旅游体验的现象。
四、无锡乡村景村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无锡部分有基础条件的乡村已初步形成了景村融合发展格局,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谋求更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策略,标准化建设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依托乡村资源培育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拓宽乡村生态、文化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培养景村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并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见上图)
(一)完善景村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体系
有些乡村现有的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因此,必须逐步完善无锡乡村地区的接待设施,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使游客增加停留时间。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尽可能完善以旅游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结合无锡乡村整体规划设置乡村旅游班车专线,如宜兴生态乡村游专线、滨湖水韵乡村游专线等,既可以减少游客花在路上的时间,也有利于无锡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其次,部分乡村的住宿、餐饮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建设主题农家乐和民宿,解决游客的住宿和餐饮等基本需求,完善乡村地区的景区化功能。最后,各个乡村小景点的开发程度低,游览指示牌、公共厕所等设施都有待完善,必须加快建设,使景区与村庄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促进景村融合发展。
(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6]乡村产业能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对景村融合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各乡村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产业,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针对目前还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尤其是农业基础比较好的乡村,可以先从第一产业入手,根据自身特点深挖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种植业、建设农业基地,再逐步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生产和经营,形成集体化的经营模式。同时,政策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共同为提高农村发展水平、推动农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培育起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加工产业的乡村,要进一步挖掘资源,以保持发展后劲,在不破坏乡村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现有农产品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要积极促进与周边村庄的合作发展。如果周边村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可以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发展自身产业,还可以联合几个村庄共同合作,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基础上,以旅游业为桥梁形成产业联动。
(三)加强景村融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景村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无锡乡村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景村融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打破乡村发展瓶颈。首先,可以加强对乡村内部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乡村地区有很多优秀的基层干部和致富能人,都是可以培养的对象。乡村基层干部拥有非常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只是相对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定期举办培训班,集中学习一些景村融合、乡村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就会逐渐成长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乡村致富能人虽然可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但是其敢闯敢干的致富精神是非常珍贵的,可以进行针对性地培养,鼓励继续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其次,可以从外部引入乡村发展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到基层去,响应总书记号召,无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中也会设有一些定向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专业,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各乡村可以抓住机会引进一些高学历人才,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乡村景村融合发展的实践。最后,还有一些比较年轻的驻村干部,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的思维,也是助推乡村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探索多元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
无锡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目前很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要进一步拓宽其资源利用方式和范围,将现有的资源充分盘活,也可以积极配合相关项目的建设,以项目带动资源开发和景村融合。如,无锡乡村拥有丰富的研学资源,是开展研学教育的良好基地,可以将研学旅游作为一个重点开发方向,将无锡乡村打造成为研学基地。可以在相应场所将紫砂工艺文化、红色历史文化以及近代工商业文化等进行研学项目规划,以供研学旅游团体观看学习;在发展竹制品加工以及农业采摘的乡村设置研学点,让研学成员参与到竹子加工制作以及农事活动体验中去。还有一些乡村农场具有水稻种植的条件和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农场上开辟出一定面积的稻田用于开展游客水稻体验活动,从育种、插秧到丰收、制作稻草人,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春季举办水稻插秧节,在秋季举办水稻丰收节,利用稻草让游客体验编织稻草人等,而收获的稻米则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成为稻米礼盒,或者让游客体验稻米手打年糕,成为旅游购品,实现水稻全体验。
(五)强化旅游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
无锡地处江浙沪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客源市场非常广阔,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和宣传营销,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线下推介力度。如通过旅游讲解、民俗文化表演、特色手工艺展示等吸引游客,通过制作旅游宣传手册向游客宣传当地特色和亮点,提高游客的复游率,也可以依靠游客口口相传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口碑。其次,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作为中介,坚持多平台合作,组织客源,接待游客。如通过旅行社等第三方旅游平台宣传,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宣传,在线上开展桃花节、捕捞节等节庆活动旅游以及自然研学游、农耕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观光游等专题旅游活动的营销,同时积极融入无锡旅游品牌的整体宣传中,开拓客源市场。最后,也可以利用苏南地区实体经济发达、公司企业密布的优势,积极拓展与一些公司单位的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好自身有别于城市风光的乡村特色资源,成为公司团建的首选地。这种合作模式既给这些团体游客提供了优惠,也能使乡村保持稳定的客源,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2]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32(04):97-100.
[3]刘民坤,邓小桂,任莉莉,等.城乡等值化视角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8(01):94-102.
[4]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3.
[5]谢玉梅,孙筱.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建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党建,2024(09):53-54.
[6]郭如才.“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新探索——学习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2(04):26-32.
(陈志宏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魏冰艳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