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15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作者:张庭辉 陶正付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2   发布日期:2025-7-22

摘  要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擘画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扎实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新”“特”“大”三个维度的鲜明特征。就论述之“新”而言,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对“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全面把握,彰显了研判外交环境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外交方案的导向性和建设性、外交格局的多边性和战略性;就论述之“特”而言,这一重要论述着眼于对“中国特色”这一外交特征的深刻洞察,彰显了理论根源的标识性和深厚性、外交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外交方针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就论述之“大”而言,这一重要论述形成于对“大国外交”这一自身定位的战略考量,彰显了外交视野的历史性和前瞻性、外交担当的使命性和人民性、外交胸怀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有利于加快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彰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胸怀天下的大国风范,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2020年,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一书正式出版,从十个方面系统梳理并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当前正处于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深入探究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从时代、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时代之维: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之“新”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于国内外新形势和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而形成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的理论和时代的眼光研判了中国外交“新”环境,以问题为导向孕育了极具建设性的中国外交“新”方案,塑造了多边性和战略性相协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

(一)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研判“新”的外交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对当今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展演变作出了科学判断和精准把握,彰显了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科学性而言。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在外交领域当中,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等新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认识到这些新变化并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4]提出了“三个之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基础上又鲜明地指出了“三个不会改变”,即“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5]将当今世界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变”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与把握的“不变”相联系,为研判新外交环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就彰显时代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6]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渴望更加强烈。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国际环境的塑造能力也在增强。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以科学的理论分析世局之复杂,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既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科学指引,又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彰显了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二)导向性和建设性相结合:提出“新”的外交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世界新形势和中国外交新环境,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极具建设意义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导向性和建设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导向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7]在新的外交环境下,传统国际关系中还存在着强国主导、弱国话语权缺失的情况。面对国际社会普遍发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并倡导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明确引导中国外交朝着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就彰显建设性而言。在大国竞争、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式加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这一倡议不仅为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切实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机会,构建了“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新模式,而且为构建多元包容的全球文化格局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全新方案,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作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中国外交的目标与方向,即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导向,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建言献策,而且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转化为中国力量,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笃志笃行,彰显了导向性和建设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使在导向性引领下的中国外交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又使建设性的实践反过来强化导向性理念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与合作中的坚定决心。

(三)多边性和战略性相协同:塑造“新”的外交格局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一百一十多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大国外交新格局,彰显了多边性和战略性相协同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多边性而言。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多边主义”具有权力的中心性、价值观的导向性和规则制定的利己性,是借多边主义之名行意识形态对抗之实的“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外交活动要建立在各个国家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8]这一论断使每个国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打破了传统的以西方大国为中心的权力格局,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模式。另一方面,就彰显战略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9]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无论是伙伴关系的建立,还是海外市场的拓展,都是服务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外交布局。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长远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全球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协同格局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的多边性打破了西方“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的桎梏,扩展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空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赢得了广泛的合作基础。其战略性则为多边性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引,避免了多边合作的碎片化与空心化,使多边性在战略实践中得以走深走实。二者相互协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格局。

二、理论之维: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之“特”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具有独特的理论根源,所提出的外交策略既恪守原则,又不失灵活,所提出的外交方针既彰显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又具备多元开放的外交包容性,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标识性和深厚性相辉映:理论根源之“特”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具有标识性和深厚性相辉映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标识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其“协和万邦”的天下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亲仁善邻”的道德观等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为中国在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开展外交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就彰显深厚性而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与理念一脉相承,是对党的历届领导人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十六字外交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都为这一重要论述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使这一重要论述在其基础上实现深化、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标识性思想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鲜明底色,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则为这一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者交相辉映,使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又蕴含丰富的思想底蕴,成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前进的强大武器。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外交策略之“特”

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此起彼伏的国际问题中,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与之适配的多元外交策略。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关乎国家核心利益以及国际关系准则的关键领域,在处理外交关系和推动达成外交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原则性而言。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11]在涉及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事务上,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干涉内政行为。在国际关系准则遵循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12]并积极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多边主义。另一方面,就彰显灵活性而言。在处理外交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灵活处理外交关系,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灵活提供差异化的合作方案。在推进外交合作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一国一议”和“一事一议”的办法,不搞统一的规则,不设统一的框架,促进形成大小国家的利益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的原则性确保外交活动具有清晰的底线和方向,为灵活性提供坚实依托,其灵活性使中国外交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行稳致远,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既能够坚守原则底线不动摇,又能够灵活地开展对话协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同其他国家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三)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增益:外交方针之“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坚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的方针原则”。[13]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中,自立自信与公道正义体现了中国基于自身国情需求的自主决策和基于自身价值判断处理问题的独立自主,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体现了中国推动多元文化交流和拓展对外合作领域的务实开放,彰显了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增益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自主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4]中国走的是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成功实践的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在外交事务中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做出的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就彰显开放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15]无论是与其他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还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平台,中国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16]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向世人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阿根廷中国问题专家司芙兰(María Francesca Staiano)指出,中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想主张,旨在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17]自主性是开放性的坚实根基,只有基于自身国情和价值判断的独立自主,才能明确开放的方向与边界,确保开放在符合国家利益的轨道上进行。开放性是基于中国自主发展基础上的外延拓展,通过包容开放的交流合作与立己达人的博大胸襟为自主性赢得更多尊重与认同,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自主性提供新的思路与机遇。二者相互增益,相得益彰,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迈向新征程。

三、实践之维: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之“大”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归纳出大国内涵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其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系列论述是基于中国的大国定位而形成的。这一论述具有大国视野、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

(一)历史性和前瞻性相承启:外交视野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论述具有宏大的外交视野,这一视野贯穿古今,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有对未来社会的预判和展望,既着眼于对中国传统外交智慧的发扬,又着眼于对未来国际社会秩序的构建,彰显了历史性和前瞻性相承启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历史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18]要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进行经验总结。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列强侵略的屈辱痛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原则,这是对中国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中遭受不平等对待历史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就彰显前瞻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19]面对国际格局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积极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在全球化时代中,中国着眼于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具有前瞻性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愿景。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悠久外交智慧的传承,为预判未来国际格局和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经验支撑与文化底蕴。对未来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洞察,促使中国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历史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所彰显的历史性与前瞻性相承启的鲜明特征,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能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又能着眼长远,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二)使命性和人民性相结合:外交担当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0]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不仅担当着为中国谋发展的任务,还肩负着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旨在“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1]彰显了使命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使命性而言。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22]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为世界谋大同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23]中国坚定维护国际正义事业和国际公平,如通过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举措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彰显人民性而言。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外交为民”。[2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在为世界人民谋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25]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外交胸怀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曾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2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论述中所提出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既包含了“天下大同”的民族性理念,又包含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性理念,展现了广阔的外交胸怀,彰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就彰显民族性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民族性思想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包容、共生关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外交理念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就彰显世界性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重要论述中提出的伟大壮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实践超越了国家、民族、种族的界限,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国际关系理念和合作模式。坦桑尼亚学者奥马尔·姆延加(Omar Mjenga)认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为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权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完善国际秩序确定了开放包容的正确方向。[27]

参考文献:

[1][6][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3,442,484.

[2][8][20][21][24][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187,67,433,422,43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7][12][14][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9,17,106,16,318.

[5]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10-12(02).

[9][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7,562.

[10]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4-06-29(02).

[11]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4-03-12(01).

[13]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29(0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46.

[17]贺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文明逻辑与中国方案——访阿根廷中国问题专家司芙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10):56-66.

[19]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4-8.

[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13.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7.

[27]Henry Huiyao Wang and Mabel Lu Miao (eds.), Enhancing Global Governance in a Fragmented World:Prospects,Issues,and the Role of China,Singapore,Springer,2024,215-224.

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编号24YJC710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七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