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在特质与实践指引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内在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蕴中国共产党深邃的文化之思,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昭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文明的现实走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本精神、实践精神、辩证精神和包容精神,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一个不断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激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要做到导向正确、覆盖全面、传播创新和形式广泛,守好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新”。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人民立场
文化是关系国家精神面貌、综合实力、人民利益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实现文化繁荣、文明进步赋予新的期望,将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多次开展主题学习教育,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内涵丰富、内容深邃、逻辑体系严明的理论成果,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则、坚守“继承与发展”并行的策略,并着眼于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实践指向,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解提升至新的层次。全面理解并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内在特质,对开展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双重统合,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化思想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蕴中国共产党深邃的文化之思,涵容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并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文明的现实走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马克思揭示了文化产生的根源与本质,并对文化生产的发展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其多样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克思认为,文化发源于劳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的满足是文化产生的前提并成为文化发展创造的不竭源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在关于文化本质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生产具有个体性和独立性。人民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对历史进步有能动作用,脱离了人民,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价值可言。同时,马克思无情批判了精神文化生产的拜物教现象和功利化倾向,认为文化生产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活动。人民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精神底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成为精神文化生产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拓展了文化发展主体的维度,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并在文化创造性实践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受益者,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人民立场。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追求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变迁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念随着政治经济的演变而逐渐丰富,但核心理念不曾更变,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在不同时期赓续创获新的文化成果,持续积攒文化成就。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人民的文化教育,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3]毛泽东同志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持续发扬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对青年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广大人民群众向心力的凝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并联式发展,指出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在共同富裕的群体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也重视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来赋能经济建设,致力于促成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4]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的相关思想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历程。江泽民同志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5]并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6]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并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教育开放等问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人民精神新需求和文明发展新动向,就新时代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突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也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的精髓集合,其理论真正体现了对历史文化思想的兼收并蓄、去芜存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7]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地域时间限制、不断自我革新的生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源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因血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彰显,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解读以及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现出多重价值意涵,例如,“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经济上富民、政治上重民、文化上教民三个方面,体现对人民的重视;“天下为公”反映了人民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对小康社会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为政以德”体现了为政者的精神追求,是否以德行修身、以德对民、以德服众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天人合一、万物并生”展现了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的情怀,与当下提倡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相通。[8]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精髓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注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备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化软实力。在平等对待其他各国文明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精华,以中华文明的现代性构建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构建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继承传统又观照现实的具象诠释,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体系。“明体”可以理解为明确阐述,涵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阐释,“达用”则提供了关于如何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具体方案,昭明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路向的系统化探究。[9]
(一)彰显人民至上、人民共享的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发展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发展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铭记于心,明确了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追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10]并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强调“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人民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讲仁爱、重民本”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理念,实现了从“躬行践履”到“实践之知”的系统搭建,成就了文化“向内凝聚”的精神风貌,立场鲜明地展现了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11]
(二)凸显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
一个守不住文化的民族,必然难以前进,只有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坚守文化底色,并根据时代更迭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造文化新的形式,才能长久不衰。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笃实,在继承历史文化方面,深刻蕴含了“鉴前人之兴衰以写当今之得失”的价值语境,将历史文化经验融入其中;在文化理念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统文化理念有序传承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治国平天下”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理观,从“民贵君轻”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其文化理念的传承不仅是中华文明超越地域界限、跨越时间长河的动态演进,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追求在新时代的自觉彰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的双向互动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基于全人类视野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集成性创新和发展,既包含深入的学理解读,又广泛应用于实践诠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养分。[12]
(三)昭明顺其本性、遵其本律的辩证精神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逻辑严密、内容全面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内生性地蕴藏着实事求是分析法、系统思维分析法和矛盾思维分析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均立足于“两个大局”,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念作为精神支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根基,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观察视角,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展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强调在全局性谋划与具体重点领域的精准施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有“主心骨”,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七个着力”策略,以此加强和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保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清楚了“魂脉”与“根脉”、“政党”与“群众”、“民族”与“世界”以及“明体”与“达用”的关系脉络,充分反映其哲学深度。
(四)体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始终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学互鉴的交流中茁壮成长,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断壮大,在汲取众长中坚守自身的民族精神,呈现独特的民族气魄。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全球视野,既关怀当下又心系未来,既谋求本民族进步也为世界乃至全人类谋取自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一系列全球文明倡议,例如,“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一系列设想与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博采众长又兼济天下的文化观念深刻展现了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积极作用和文化自信,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和深远意义。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理性选择,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文明观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散发出熠熠光辉。[13]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呈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从“够不够”到“精不精”的转变,必须持续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谱写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卷”,为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思想保证:坚持正确导向,把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正确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4]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新时期文化工作性质的稳定器。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性增强,国际间的思想交锋和文化交融日益密切,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入侵我国。为了正本清源,必须稳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不移地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和实践,使全社会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守好意识形态建设这个重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力保障,也是保证文化建设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必要举措。必须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发展,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达到新的思想高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坚持党对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领导,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以坚定的价值理念熔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主体激活: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衡量文化发展的效果,最直接的标准便是人民的满意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人民纳入发展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15]创新公共文化建设,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文化服务平台。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行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资源多元供给人民。要加大对重大公共文化社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文化地标,如建设大型现代化图书馆,配备先进的数字化阅读设备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便捷的借阅服务。另一方面,要打造高质量文化产业,开拓多元文化样态,使文化与经济产生链接,形成文化产业链。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加强品牌营销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论坛等活动,展示文化品牌的特色和魅力。
(三)丰富内容:提升文化新意,以高度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结合,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提升文化自信,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6]在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根脉,也要勇于开新辟异、引领时代潮流,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呈现出双向交互的现实联动,创造性转化要求根据当前时代特征对至今依然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及其过时的表现形式进行重构,以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表达方式。创新性发展则侧重于依循时代动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丰富与延伸,增加新的文化亮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和历史眼光,融通传统与现代,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为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行前瞻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相融合,以保证文化维度的连续性,形成文化再生动力,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铺平道路。同时,也要加强对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了解,在交流中实现贯通,在互动中实现超越。[17]
(四)拓展场域:打造文化形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8]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随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任务更加紧迫。在国际局势发生新变化、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今天,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带有民族特色的内容进行提炼,展现出人民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其次,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构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着力打造以主流媒体为核心、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规范矩阵的传播体系。在创新现有传播渠道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平台与载体。既要把主流媒体自身建设抓好,也要擅长借助外部资源,通过多方合作,开拓更广阔的传播路径。最后,要创新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国际话语的表述方法,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概念、分类和表达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等中国特有话语的内涵,将中国实践转换为理论内容,用融合中外智慧的新理念、新类别和新方式进行表达,使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影响更深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0.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7.
[5][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27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
[8][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9]沈壮海.深入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32-35.
[10]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93.
[11][17]于文博.价值·要义·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J].思想教育研究,2024(01):16-22.
[12]刘同舫.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J].学习与探索,2025(01):1-8.
[13]赵淑杰,刘勇.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J].党建,2022(10):37-40.
[15]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9(04).
[16]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4).
本文系2024年度共青团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青年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思政工作引领研究”(编号TQL-Z2024001)的阶段性成果。
(刘格菁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少华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易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