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了青年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的文化使命。针对青年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分众化传播,是青年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保障。当前,青年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知、情感、实践等层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对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进一步有效传播提出了新挑战。要以“厚重理论”和“轻量表达”贯通结合、“高远立意”和“价值引导”贯通结合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为重要方法,以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媒体传播与实践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青年中的传播效能。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青年传播;数字媒介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全新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其核心要义彰显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普遍规律,精神实质体现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要求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伟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要求,是凝聚中国文化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面向青年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让党的声音、党的理论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使青年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焕发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为勇毅的历史主动。
(一)指明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化发展规律,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智慧结晶,标志着党对文化地位的认识达到了全新高度,彰显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鲜明特征。这一鲜明的理论特质为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面向青年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为青年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能够帮助青年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时能够抓住核心要点,准确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激励着青年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一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文化道路、文化使命、文化强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在学习过程中,青年能够不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蕴含参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问题导向对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反思进而凝结形成的思想精华。这就要求青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准确了解时代发展大势,在实践中真正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又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理念,为在青年群体中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力提供了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4]青年作为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解决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主体之一,只有在实践中善于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实践层面解答好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力求让“思想成为现实”。
(三)彰显青年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
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主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不可或缺的主体。青年对于国家、政党及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是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的传播力,就要让青年全面系统地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容、精髓要义与方法论,使之成为坚定的爱国者、马克思主义者、文化保护者,在实践中为积极担当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明确了文化使命的方向和任务,能够激发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鼓励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进行恶意诋毁、随意曲解、凭空污蔑,用“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攻击中国道路,严重侵犯了国家的文化利益。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声音与外来文化,一些青年“思维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5]一些青年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侵蚀,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关注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淡化。因此,面向青年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引导青年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创新理论破解难题的能力,发挥青年力量,发出青年声音,把控舆论导向,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将中华文化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归根到底是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传递,其目的是让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激发青年共鸣。但在理论传播过程中,如何将新颖、深刻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促进青年共情,提升青年理论学习的获得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认知规律、情感需求、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偏差,导致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效能大打折扣,制约青年的理论学习效果和现实体验。
(一)与青年群体特点有待紧密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运用数字媒介力度不够。青年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数字时代,其擅长使用多种数字媒介平台获取信息、学习和社交,数字媒介成为塑造青年的价值观和青年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渠道。但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的实际过程来看,数字媒介平台存在同质化严重、传播碎片化等现象。一方面,部分社交平台发布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往往缺乏系统和协调。无论是出于满足受众对信息个性化的追求,还是出于社会价值亦或商业价值的需要,部分媒体平台存在定位不清、角色模糊的问题,不同平台发布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彼此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紧跟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迭代升级,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较少。青年群体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和研究的参与度不强,难以有效发挥青年在互动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与青年群体多元特征结合不够。青年的实际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青年,在思想实际、群体特征和价值需求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青年人对公共性、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主要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他们不愿掩饰和压制自我,而是乐于表现自我”,[6]这就形成了青年群体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特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的过程中,仍然较多沿用传统的理论说教方法,对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发展脉络、理论价值等在学理层面进行重点阐释,使得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效果有待加强。当前,各主流媒体平台虽然构建了互联互通的全媒体矩阵,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比较注重进行理论层面的概念化解读,缺乏紧贴青年,以青年视角选择、制作、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优秀作品。
(二)与青年群体互动的默契度有待提高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不够生动,青年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感知不够深刻。若是“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坚定的信念”。[7]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面向青年传播过程中缺乏鞭辟入里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名词解释等浅尝辄止的层面上,这样的传播方式是无根的、漂浮的、没有情感的,使青年难以从心底里信服,从而出现理论学习的形式主义现象,导致青年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容易出现文化情感不充足、文化自信不牢固、看待问题不全面等现象,影响了青年理论学习的获得感。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尚未充分抓住青年的兴趣点,对青年的代入感、温度感缺失。网络平台为青年提供了社交、在线学习、了解时政热点的渠道,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然而,相比线下课堂式理论传播,线上传播的温度感缺失是必须攻克的现实难题。网络传播如果没有抓住青年的兴趣点,便难以引起青年的重视,这不仅会导致出现对青年号召力、凝聚力不够等问题,还会出现由于“说教味”太浓而导致的情感排斥倾向。
(三)与青年社会实践的同步性有待增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对青年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引导力不足。青年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的受众,也是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互联网络中,“个体借助多元化信息传播工具进行信息生产,围绕统一兴趣指向的信息流快速凝聚形成圈层”。[8]一些圈层青年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活动频繁、心态开放,通过参与各类的文化交流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人际网络,也期待从文化交流交往中获得实现人生目标的机遇。但是,面对网络娱乐化的复杂局势,青年可能在满足社交需求的过程中,忽略了文化本身的价值性,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些文化现象,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正能量难以为青年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提供引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尚未激发青年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新时代,社会变迁速度加快,青年生活压力、工作任务等发生复杂变化。青年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受众主体,其自身信息需求差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变量。近年来,一些青年在文化实践中缺乏选择,往往依存一定群体的某些观点,而“依从就是个体按照其他的个体的要求进行行为的一种倾向”。[9]一些青年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而被动卷入消极网络文化,使得青年在实践中缺乏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同感和价值坚守。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时需要扎实围绕时代任务,立足现实图景,擘画未来理路。从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逻辑思路、重要方法、实践旨归等层面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的方向性,有利于提高青年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性认知,从而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青年中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坚持两个“贯通结合”的逻辑思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0]只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进行建构,才能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效能。
“厚重理论”和“轻量表达”贯通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理论逻辑等源于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面向青年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认知特点,以青年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一方面,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青年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从而使青年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情感倾向。另一方面,促进青年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逻辑及其规律,使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由感性升华为理性,从而在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何好”的基础上,坚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同和拥护。
“高远立意”和“价值引导”贯通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沉的精神追求和高远立意,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前所未有的理论智慧,独创性地回应了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时,要引导青年将个人人生规划与中华文化建设、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相结合,既为自身发展积累强劲动力,又使青年学会文化自识,从领导力量、战略选择、时空规划等方面充分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伟力。
(二)坚持守正创新与胸怀天下的重要方法
不可否认,“当今舞台正在发生的,不是将大多数当代社会囊括其中、只存在地方的或体制的变化的一种文明的发展,而准确说是几种现代文明的发展”。[11]基于这样的事实性判断,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必须引导青年充分尊重本国传统和国情,并善于利用“他者之镜”学习和借鉴他者文化,在坚持守正创新和坚持胸怀天下中为中华文化发展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12]中国古代文明隶属于“轴心文明”,其蕴含的思想范畴和文化范畴是现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3]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汲取其优秀成果与养分的过程中,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机统一,以独创性姿态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建设“自信自强”的中华文明,将传统文明的精华以浓缩、变形等方法凝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激活了传统文明的葳蕤活力。因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内容上,要体现出“民为邦本”的思想精髓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与时俱进地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样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形式上,通过“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出《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重新激活古代文明元素的现代价值,在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中引导青年体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品质和民族特性。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14]这在本质上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要坚持胸怀天下,引导青年以兼收并蓄的原则与世界各国文化深入对话,推动人类文明的内在活力能够更充分地涌流。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话是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密钥,亦为活化人类文明增添着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15]从历史来看,近代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制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文明蒙尘的境遇,为扭转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被动局面,中国思想解放不得不关注西方现代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对话中,既有“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又有“中体西用”的折中主张,还有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主张。西方现代文明的外在影响,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西方文明学习反思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思想相结合,提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相结合,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发展倡议等。这些都要求青年在参与文化交流对话中,坚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进而为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开拓更加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三)丰富文化传播载体和实践活动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6]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提供了新方式,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从内容、载体、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发力,以“小栏目”“微视频”“精品内容”等呈现方式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道理”,进而在青年中形成“大声势”。
引导融媒体发挥优势,以更加接地气、有温度、入人心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7]主流媒体应掌握时代话语权,综合运用互联网多种载体、手段和方式,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在展示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全息影像技术,结合虚拟技术、混合现实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手段,使中华文明传播能够突破语言与地域的物理时空限制。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兴媒介,及时发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相关内容,鼓励青年使用全息会议、全息课堂等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华文明传播与学术、教育、娱乐等场景结合,实现在多样化场景中展示和讲解中华文明。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多元、更生动、更真实的面貌融入青年的学习生活中,激活青年的传播潜能,形成“人人皆媒体、处处可传播”的传播局面。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吸引青年的关注。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面向青年的传播效果,必须主动求新求变。这就要通过实践活动,让青年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并增强实践能力和责任感。鼓励青年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通过举办文化调研、文化创意大赛、文化志愿服务等,为青年提供亲身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的机会,并通过社交平台建立社会关系链,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机制。同时,注重对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和总结反馈,引导青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20.
[5]周墨.政务新媒体建构青年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共青团中央”B站视频的分析[D].吉林大学,2023:28.
[6]陆益龙.“80后”“90后”青年的思想特征[J].人民论坛,2018(22):18-1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7.
[8]刘明洋,李薇薇.“出圈”何以发生?——基于圈层社会属性的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06):5-13.
[9]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11.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3.
[11][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392.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71.
[15]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2025-5-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1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5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编号21&ZD024)和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生活养成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3jyxm086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