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15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提升无锡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路径研究

作者:顾必成 卢一飞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3   发布日期:2025-7-17

摘  要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标志着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无锡的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理清了城市文脉特色,摸清了城市数字文化家底。当前,要对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标准,剖析存在的短板,不断推动无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档升级、走向深入,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实践注入数字力量。

关键词  数字文化资源;文化传承利用;无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安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是当下的工作部署,也是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也是建构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关乎国家现代文明进程的根本性问题。无锡历史文化作为江南文脉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需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理清自身的文脉特色,找准自身的文化定位,不断推动文化从线下走到线上、从资源变成资产,真正通过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的美誉度、产业的贡献度,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新实践注入文化科技动能。

一、无锡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无锡始终推进文化科技相融合,致力于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在数字平台搭建、文化数据采集、数字场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无锡国家文化数字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收集汇总一批历史文化数据

无锡拥有7000多年的早期文明史(骆驼墩文化)、3500多年的建城史(佘城遗址)、2500多年的建都史(阖闾城遗址)、2200多年的置县史(西汉无锡县),历史悠久,文化博厚。经过多次普查及行业调研,无锡对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摸清了家底,基本形成了六大类别的历史文化数据。

1.文保单位和考古数据。对照文物“四有”要求,持续完善文物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情况等必要管理信息。无锡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4处,省级文保单位74处,市级文保单位359处,均已完成“两线”划定工作,文物保护各类档案资料已经完成数字归集。

2.历史建筑数据。主要对现有的历史建筑数据库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按照现行的数据标准,完善历史建筑编号、历史建筑名称、历史建筑地址、历史建筑经纬度、历史建筑简介、历史建筑命名时间、历史建筑所属地区、历史建筑图片及视频信息、历史建筑特色文化元素、修缮记录档案等信息。

3.文物藏品数据。主要对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数据进行重新梳理整合。文物藏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物基本信息、文物来源、文物历史背景、文物特征、文物保存状态、文物价值、文物权属等信息。同时,对精品文物的三维数据、纹样、形体、色彩、线条等进行二维图像矢量化处理,为后续数据交易、二创开发提供基础。

4.古籍善本和史志数据。主要对现有古迹善本和史志数字档案等进行归集,包括但不限于古籍文献名称、分类、著者、版本、收藏单位、文献来源、修复历史等信息。

5.工业遗产数据。目前,无锡市人民政府已经公布了两批次共34处工业遗产名录,78项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为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单位,数据库主要包含单一遗产本体、建筑群及遗址数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遗产地址、编号、所属年代、图片及修缮记录等。

6.非遗文化影像资料。主要收集整理非遗基础信息、影像及图片、文化元素解码、矢量化资料等非遗信息。

(二)培育搭建一批数字文化平台

无锡在数字化建设领域启动较早,各地各部门在文化领域先后建设了多个平台,市级层面建设了包括不限于以下平台。

1.“无锡公共文化云”平台。将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整体纳入“云服务矩阵”,为文化单位提供新闻管理、知识库管理、展览管理、活动管理、场地管理、文创管理、票务管理、电商管理等服务,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数据云。

2.大运河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主要对接融入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通过与江苏省文物局综合信息平台、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全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情况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监测预警。

3.文化锡云——无锡文化贸易服务平台。文化锡云——无锡文化贸易服务平台是依托于无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全国文化产品跨境电商综合平台。全力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文化服务定制开发、文化政策法规宣传、文化跨界发展升级的融合性平台。

4.智慧博物院、智慧图书馆等平台。无锡着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网上剧院等“云端”场馆建设,链接各大公共文化场馆。例如,无锡博物院已初步构建起以数据中心平台为基础的藏品管理、展览、捐赠、观众、志愿者等管理分析系统,并建立了以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为架构的虚拟展览、云上课堂、自主导览、信息发布等为主要内容的观众服务体系。

(三)构建推出一批数字文化载体

无锡运用数字技术,推进“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百宅百院”活化利用、“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等文化工程。

1.拓展“钟书房”优质阅读新空间。2022年以来,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指导各区聚力打造百余个“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有力助推了无锡市全民阅读工作和“书香无锡”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城百余个高颜值、多功能“钟书房”形成阅读矩阵新模式,有效弥补了公共图书馆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短板,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创造了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

2.创建“百宅百院”活化利用新模式。制定《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用资源整合、融合利用、媒介传播、数字赋能等创新方式和机制,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古建老宅“活起来”“火出圈”。

3.探索“百匠千品”非遗传承新方案。出台《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定《关于加强惠山泥人泥料保护利用的实施方案》,修订《无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习实施方案》,让非遗走进并且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水平。

(四)引育壮大一批数字文化主体

数字时代,市场主体是关键。近年来,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围绕市场主体、人才队伍等关键因素,持续不断完善各类机制。

1.健全招商引资机制。紧盯国家战略,先后赴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日韩等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既招重点项目、也引产业人才、更重文化交流,让无锡文化产业走出去,把新的好的引进来。锚定数字文化、微短剧、动漫游戏、文旅消费等爆发性风口,对接洽谈177个项目,其中近70%为数字文化项目。

2.强化政策保障机制。鼓励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发展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数字展示、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产业,按其购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数字服务投入的20%进行奖励,经认定,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通过政策的引导,有效引导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九星互动、猪八戒网、喜马拉雅总部等一批数字文化企业落地无锡。

3.强化市场引导机制。系统梳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场馆提升、数字文化体验、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传播等40多个重点文化场景清单,消除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差”。推进数字文化版权交易建设,落户落地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紫砂版权交易中心,推动更多数字文化“资源”变成数字文化“资产”。

(五)启动建设一批数字文化重点项目

制定出台《无锡市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以无锡文化智慧大脑等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城市原点数字文化焕新工程等40多个无锡江南文脉“数智百景图”建设,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城市文化的新体验。

1.推进无锡文化智慧驾驶舱建设。项目立足现有文化数据基础、关联整合数字文化资源,以一个文化综合数据库为底座,一个国家文化大数据专业分中心为支撑,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旅消费四个场景为重点,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运河和长江文化四大专题为特色,一个惠民服务平台为窗口,围绕“优政、兴业、惠民”三个方向,着力打造大、中、小屏三端联动,关联线上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加快集成一个标准规范、轴线清晰的文化数据“存储舱”,完善文化数据“生产线”,建设一个便捷高效的“总入口”。当前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2.成功挂牌国家文化大数据专业分中心。与国家文化大数据相关协会积极沟通,积极争创国家大数据无锡专业分中心。以国家文化大数据无锡专业分中心为节点,结合无锡影视产业、微短剧、紫砂等现有文化资源基础,拓展数字文化标识、数字版权、文创IP交易等业务范畴,打通数字资源向数字资产转换的渠道。积极对接老字号、文化企业、非遗等相关单位,已与卓易信息等无锡文化企业进行对接,广电集团业已完成数据入表等前期准备工作。无锡筋斗云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数据产品“吴越文化数字传播流”经评估后,以数据资产形式入股无锡云狐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单文化数据资产作价入股成功案例。经积极争取,2024年12月,在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上,国家文化大数据无锡专业分中心已正式授牌。

3.压茬推进数字文化场景项目。推进“文化+电商”等融合业态。无锡广电(惠山)数字文化中心建成开园。丁蜀镇推出全国首个紫砂产业抖音直播基地,打开全新的“紫砂+电商+直播”热卖模式。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卓易信息,携手宜兴市版权服务中心,推出卓易紫砂街,共同打造全球首个紫砂文化元宇宙,重塑传统紫砂艺术的数字未来。发展壮大电竞产业,加快建设TCG电竞馆等场地,无锡KONE电子竞技俱乐部、哔哩哔哩电子竞技俱乐部(BLG)落户无锡。围绕消费链布局产业链,雷鸟XR整机研发制造总部项目落地无锡,大力发展“谷子经济”,培育壮大“卡皮巴拉”等知名潮玩IP,推出无锡360国潮街区等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入北京中创文旅集团打造“遇见博物馆”等沉浸式体验空间,呈现包括《遇见三星堆》《遇见拿破仑》等主题展览,通过科技手段、光影艺术,将生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无锡文化从线下走到线上,从资源转化成资产,为数字文化资源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无锡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无锡在数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数据资产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无锡的主要短板在于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尚未转化为数据资产。历史文化遗产从原始形态变成数字形态,只是形成了0阶原始数据;0阶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形成1阶脱敏数据;0阶数据和1阶数据都是原生数据,必须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模型化开发,才能得到2阶模型化数据。以上所有这些数据资源都需要经过数据入表才能以资产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利用。

(二)信息孤岛现象客观存在

无锡的数字资源来源比较多,许多单位都有自己的数据资源汇总部门,但有些单位的数据资源仅作简单堆积,界面简单、检索困难;各个单位的数据资源并不关联,“数据孤岛”现象客观存在。数据服务平台的分散导致市民缺少统一的文化服务窗口,服务体验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思维尚未深入人心

数字资源更新不及时,甚至长期不更新。大量历史文化数据目前仍处于0阶状态,不适合开放共享,也就无法实现信息互通,无法与优质的社会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处理、交易等市场合作。从技术要求来看,历史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对新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而AR、VR、MR技术以及AI技术的深度应用在数字文化领域尚未全面铺开,导致前沿技术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不够深入,数字化成果不够丰富,数字化市场活力有待增强。

(四)文化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当前,无锡尚存在较大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尤其是在网络技术、数据存储、信息处理、软件开发、电子商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化技术人才紧缺。江南大学、无锡学院等本地高校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考察和规划,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的文化数字化专项课程尤其短缺。文化企业中数字化人才岗位设置还存在数量少、体系不科学、配置不完善等情况。

三、无锡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路径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数字文化已经与城市软实力紧密结合。许多城市的经验充分证明,数字和文化的结合带动了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也为无锡历史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针对无锡的情况,拟围绕四个方向开展工作。

(一)关联形成一个无锡历史文化“数据总库”

按照国家文化专网的体系标准,地毯式采集数据。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系统梳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底数清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模块化整合数据。立足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及历史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将散落在各个领域和系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持续完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馆藏文物等专题数据库,持续完善锡剧、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道教音乐等非遗文化影像资料库。标准化标识数据。按照ISLI标准对参与者、载体、时间、事件和位置等实体进行标识,对数据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标识,为无锡历史文化数据库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打好基础。

(二)系统构建一个无锡数字文化“管理中心”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为文化插上“数字翅膀”,架构完整的数据库。整合各文保单位数据资源、上级单位数据资源、平行部门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资源等,建设专题数据库。建立综合的服务平台。对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挖掘,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建立富有无锡特色的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关联多源的数据部门。纵向链接省级、国家级文化专题库,横向对接平行政府部门数据资源,并与下级文化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及业务协同。

(三)探索建设一个文化数据资产“服务平台”

做好数据资源盘点,梳理现有数据资源,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建立详细的数据目录。明确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确定数据的使用需求和优先级。要强化数据确权,确认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经过数据清洗、数据验证和数据分析等,对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分析,确保其符合入表要求。要优化数据资产披露,将数据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中,并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定期评估和更新,以确保财务报表中数据资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广电集团初步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据入表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与央视网、中文在线、喜马拉雅等国内数字文化头部企业对接,支持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同步推进数据入表工作,积极做好与锡数交平台的对接,力争在数字资产转化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四)丰富完善一批文化科技融合“场景窗口”

善用云平台烹饪好文化大餐。持续丰富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云平台的功能模块,不只是单纯地将线下资源平移到网上,更应当顺应群众的口味,用时尚化的表达去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创新是最大的动力,善用新思维拓展创意边界,主动适应新趋势,用“新瓶”装好“旧酒”,通过文创产品等形式,让更多的文化可触摸、可亲近、可浸润其中,在融入生活中真正把文化的“富矿”用起来。

参考文献:

[1]臧志彭,陈美欣.文化数字化战略能力跃迁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6):143-155.

[2]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3]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08/c1024-40090913.html.

[4]范周,孙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1):70-77.

[5]杨永恒.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化——对数字文化发展再审视[J].人民论坛,2023(01):82-90.

[6]顾必成.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驶入快车道,无锡这样做[Z/OL].文化产业周刊.(2024-01-23)[2024-09-10].

[7]数字景区、云端文博,为无锡文旅融合安上“智慧芯”[Z/OL].无锡市文广旅游局.(2022-02-09)[2024-09-10].

[8]邹统钎.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3):56-66.

[9]为什么要编制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1/27/1302074346.html.

[10]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EB/

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828.html.

[11]韩越,袁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EB/OL].http://www.rmlt.com.cn/2024/0412/700132.shtml.

(顾必成系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卢一飞系无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七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