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农业产业链延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摘 要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抓手,更是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铺就富民强农坦途的关键引擎。江苏农业产业链还存在产供销环节薄弱、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低、农业新业态带动能力有限、产业链发展要素的城乡流动存在壁垒等问题。必须优化农产品产供销环节,凝聚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原动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激发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主动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农业产业链多元发展“驱动力”;畅通农业产业链要素资源的城乡流动,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增强“粘合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四力”驱动;农业产业链;延展;江苏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稳定。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1]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将增强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加快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2]江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产业链延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是,江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链延展的优化路径,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农业产业链延展的内在机理
(一)纵向延伸:向产业链上下游伸展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链主要有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两条延展路径。纵向延伸主要是延长产业链结构属性下的上中下游,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高级化、最优化。一是种源突破与基础重构的上游延伸。产业链上游延伸聚焦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领域,通过技术突破推动生产资料系统升级,优化种植决策,重塑产业链源头价值。二是加工增值的中游延伸。注重加工环节的深化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加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徐州丰县优化果汁、罐头等加工产品产能,推进果醋、果酒、脆片等精深加工,拓展了果品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三是消费场景创新的下游延伸。产业链下游以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延长销售路径。通过加强与运输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例如,徐州睢宁县鲍庙社区开创了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的水产品营销新模式,实现了产销双赢。又如,镇江市积极培育电商主体,建成农产品直播示范基地20余个,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使恒顺香醋、丹阳多肉等特色农产品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二)横向拓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横向拓展是通过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体,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宽度。一方面,城乡产业协同的空间拓展。在城乡融合的助力下,推动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产业发展梯队。不同产业部门互动联结,促进产业链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链利益最大化。龙头企业主导型模式可构建“农村种植—城市加工—全国分销”链条,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机制,形成紧密型产销一体化体系。合作社联合型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的生产模式。例如,吴江横扇小龙果品专业合作社通过柑橘标准化种植管理示范,带动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产业集群联动型模式,实现了跨城乡产业链生态共建。例如,宿迁组建42个农业产业联盟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动180家企业、220个合作社和8.1万农户,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开发农业多功能的价值拓展。通过丰富乡村消费业态,创新农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价值,将农业业务触角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值开辟新路径。例如,无锡阳山依托水蜜桃和山水资源优势,打造文化艺术、桃木雕刻、康养游等多种精品旅游路线。在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要求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要素流动与价值交换,向数字化、科技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演进。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建成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应用智能农机数量3643台套,使农业生产经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生产要素重构、管理范式革新、资本要素的定向集聚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打造协同高效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产业链各节点的技术升级与功能迭代。
二、农业产业链延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产供销环节薄弱
在生产方面,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技术相对落后,江苏省内龙头企业的自主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利润水平不足5%;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不足,科研育种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导致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在供给方面,农村仓储、冷链等物流配套设施设备滞后,物流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智慧物流覆盖率不足,物流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保鲜和流通,降低了深加工企业原料的稳定性,进一步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例如,徐州市稻麦加工企业有1200多家,大多以初加工为主,缺少附加值高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在销售方面,目前,虽然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形成具备规模效应的电商产业集群,农业电商主体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还需增强。同时,电商线上销售规模和线下带动能力不强,线上销售平台的运营管理不够专业,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线下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还不完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制约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二)城乡产业融合层次低
一方面,融合主体力量弱。城乡产业发展存在代差,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初级化特征显著。农村产业过度依赖传统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粗放,服务业发展较缓慢,加剧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叠加效应。城乡产业融合项目空间布局碎片化,加工企业、物流节点、销售平台等产业链环节地理分布分散,跨区域协同效率低下。作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问题。例如,泰州市海陵区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的占比仅3%左右,产值在全市的占比更低,缺少与本地农户沟通的桥梁,对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低。另一方面,融合模式简单。当前,城乡产业融合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产业链的线性延伸,即“生产—初加工—销售”的单向模式,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产业链各环节增值分配失衡,加工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被城市工商资本主导,农民仅能获得生产端的微薄利润。农民合作社、企业、农户等主体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开发利用能力较弱,导致城乡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农业新业态带动能力有限
一方面,相关配套政策滞后。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对建设用地需求激增,但是,现有政策对设施用地审批、土地用途变更等限制较多。江苏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数乡村接待能力、应急能力不足,休闲旅游、民宿等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旅游活动项目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发展需求,这使得游客的体验度和认可度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新业态发展身陷同质化困局。农业新业态处于成长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在旅游项目设置上缺乏特色和差异化,大部分以采摘、农家乐等传统项目为主,尚未有效拓展康养旅游、文创体验等高附加值领域,导致游客的消费粘性不足。此外,农村旅游业的非假日经济价值还未完全开发,季节性较强,周年性项目欠缺。同时,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联动,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农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质态不高,难以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旅游消费。
(四)农业产业链发展要素流动存在壁垒
一是土地资源利用低效。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碎片化程度较高,部分地区农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足。例如,无锡的地均GDP和土地开发强度均为全省最高,但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为全省最低。二是资金投入保障不足。农业产业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较慢、风险较大,导致很多投资者对投资持谨慎态度。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此外,资金使用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突出,真正投向产业链融合、科技研发等关键领域的资源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三是科技发展水平不足。部分地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开发滞后,且相关技术企业覆盖数量少,无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此外,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水平偏低,截至2023年底,江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四是务农人才匮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尤其是关乎农村产业升级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城乡差距,使得农村难以吸引和留住急需的农业专业人才。
三、以“四力”延展农业产业链的优化路径
(一)聚焦城乡产供销环节优化,凝聚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原动力”
一是强化生产链,抓好农产品的源头生产。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立农业品种需求动态数据库,指导育种方向,快速转化育种成果。加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遴选的62个农业主导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利用基因测序等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良种选育,扩大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种植,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稳固供应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联合快递企业、合作社等成立物流联盟,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县域智慧物流枢纽,建设产地仓配中心,集成冷链仓储、分拨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消费需求—加工标准—生产方案”的逆向传导机制,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农产品喜好和心理预期,反馈给农产品供给侧,帮助生产者更好地定位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新型食品,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三是创新销售链,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落实《江苏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借鉴宿迁电商产业园、沙集电商产业园等发展模式,培育各地特色农村电商产业园,依托“苏货直播”平台,培育优秀新农人主播,展销江苏优质农产品,夯实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梯次培育列入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的农业品牌,创新运用新媒体,结合乡村文化和名人效应,制作特色化卖点,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实现全程可追溯的品质管理,完善线上营销生态。巩固和扩大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的平台效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饮食文化差异,推出更多种类、更具特色的农产品,促进国际合作和农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和资源渠道。
(二)聚焦城乡产业融合,激发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主动力”
一方面,促进城乡产业集群集聚。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资源禀赋以及“北产南销”的市场特征,在苏北、苏中地区引入苏南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苏南借鉴苏中、苏北的特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引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物流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产业链拓展的优质主体,借助重点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优势,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品种类进行结构性设计,引导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向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推动企业地理集中与功能协同,在县域内形成城乡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城区产业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禀赋的耦合。另一方面,推动城乡产业共享共荣。完善协调应用生态,搭建数字化城乡产业协作平台,基于产业关联度分析,生成县域三产融合优化方案,加快城乡三次产业、同次产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推动城乡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融合。依托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溧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市特色园区,规划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开发高质量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食品加工园等城乡协同发展项目,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签订“多级订单”、农户要素入股和双向入股等方式密切合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三)聚焦城乡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深化农业产业链多元发展“驱动力”
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规划。统筹规划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目标和导向,为不同类型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特色的指导文件,制定出台相关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升农业新业态用地审批效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提供创新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投入农业新业态新领域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模式创新。另一方面,创新农业新业态模式。紧抓“苏韵乡情”品牌,促进各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成果交流互鉴,打造当地特色休闲农业精品区,创新融合时尚流行元素,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个性化、差异化、可定制的旅游产品,精准对接城市需求。积极开发认养农业、文创农业、“农业+新零售”等新业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推动农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结合文化创意,赋予农产品和农业业态独特的故事与形象,塑造个性化IP,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创新淡季旅游产品,打造夜间旅游吸引力,开发“卫星办公”、农业科普、农旅研学等项目,盘活非假日经济。
(四)聚焦城乡要素整合,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增强“粘合力”
一是保障土地供给。坚持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战略,不仅要落实国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有关制度,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还要加强弹性耕地调控,将优质土地资源优先配置于粮食作物生产,整合闲置资源,利用闲置住宅、厂房、校舍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开展盐城市等地区的盐碱地土地治理,提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让盐碱地变大粮仓。以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将空心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荒地变宝地,把农田变良田。二是破解资金瓶颈。加大对“三农”发展财政投入力度,有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改革试验。加强银政、银农、银企合作,推出面向中小微涉农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支持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和新业态发展。落实和完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贷”“苏农贷”等融资渠道,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和服务政策,助力新农人创新创业。设立农村电商培育基金,依托数字金融,加强线上支付资金动态监管,实时收集、分析电商交易数据和客户行为,降低电商投资风险。三是驱动数智引擎。依托“江苏数据直达服务”平台,创新打造城乡农业产业链要素互动板块,精准匹配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素资源,缩小城乡数据鸿沟。借鉴常州市投用的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监测体系平台,扩大江苏农业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规模,加强对耕地及其生产能力的监测、预警、评估等,深入化肥与生物农药的研发,探索安全绿色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升级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高效组织和运用机械化设备,提升农田生产效率。四是汇聚人才赋能。深化校地合作,吸纳不同专业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到农业建设中来,壮大农业发展力量。消除城乡生活品质落差,为返乡创业者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返乡人才购房补助、生活补贴等补贴标准。健全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鼓励把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激励在城市积累了资金的企业家回乡投资,推动资金、技术、经验和人才等要素下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5-02-23)[2025-03-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2]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N].新华日报,2025-03-03(001).
(于水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芷若系南京农业大学地方治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