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摘 要 习近平青年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精准提炼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显著标识是用包含原创性概念与命题的理论回答独特的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先锋力量”“中坚力量”等具有标识性的新话语、新概念,“党管青年”“首先发展青年”等富有时代性的新命题、新判断,“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等体现中国特色的新体系、新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理论与青年政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关键词 青年;习近平青年观;原创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围绕青年与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什么是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面对青年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提出了认识与对待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原则,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师军强等学者认为,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青年地位作用观、青年成长发展观与青年工作方法观等三重内涵。[2]孙秀玲等学者研究了青年的信念之维、价值之维、教育之维、实践之维等习近平青年观的四重维度。[3]罗会德等学者提出,习近平青年观包括青年的特点、青年的使命、青年的教育、青年的成才论、党的青年工作等多方面的内容。[4]本文则侧重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为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发展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习近平青年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新境界、新突破。深入剖析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对于推动青年事业蓬勃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新话语、新概念
术语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起点。“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5]所谓术语创新,即提出一个理论所特有的标识性的新话语、新概念。习近平青年观在对青年本质与地位的概括中作出了两个重大的原创性话语和概念,即“先锋力量”与“中坚力量”。
(一)“先锋力量”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话语
“先锋力量”是习近平青年观的标识性新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先锋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7]
一方面,“先锋力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地位与本质的规律性总结。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先进青年的代名词与话语符号,凸显了青年在重建国家与改造社会中的主体身份与引领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锋队”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角色、作用的评价,凸显了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关系,也表明了中国青年从自在性存在发展成为具有强烈革命精神与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青年共同体。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突击队”成为中国共产党强调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意义,体现了青年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劳动组合形式与生产动员机制,也表明了青年在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主体力量表征与政治价值判断。“先锋力量”是对“新青年”和“先锋队”话语的新时代重塑与新概念提炼,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作用和地位的规律性总结。
另一方面,“先锋力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地位与本质的根本性概括。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使命,“先锋力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界说中国青年的新话语,彰显了中国青年在国家振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主体力量与政治站位。“先锋力量”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政治内核。其二,青年话语凸显中国青年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使命中的社会发展动力与历史主动精神。其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青年本位的价值原则与历史立场。这是对青年之新时代作用与价值的本质性揭示与规律性表达。
(二)“中坚力量”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颁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8]这是国家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坚力量”。这一说法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核心要义,还达成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话语表达上的中国式创新。作为对青年的称谓,“中坚力量”是对以往“生力军”与“突击队”话语的创新,而且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式话语创新。二是实质内容上对青年群体的本质和历史性作用的新认识。“中坚力量”的称谓不仅凸显了党对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主力军的赞许,还凸显了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脊梁,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取向,开拓创新了对新时代党对青年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力量的认识,从而构成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青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趋势。“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9]“青年兴”“青年强”不仅是中国青年个体在体力、智力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还指青年群体组织在共识凝聚、价值观塑造与集体行动建设等方面整体质量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这种“青年与国家关系”的判定是将青年个体的主体性力量与青年群体的社会性功能转化为国家与民族振兴力量的开路先锋与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将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从理想变成现实、从文本变成实践的潜能与动能。
二、打造富有时代性的新命题、新判断
话语创新、概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命题创新、判断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又一个关键环节。习近平青年观在关于青年与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作出了两个重大命题创新、判断创新,即“党管青年”与“首先发展青年”。
(一)“党管青年”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命题
“党管青年”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第一次提出“党管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10]所谓“党管青年”,并不是政党居高临下、自上而下地管理,而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平等互动。这一新命题、新判断不仅凸显出党对青年的服务、调控与组织,还彰显了青年的自管理、自调控与自组织,同时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党性与人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党管青年”既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也是站在时代的立场对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性价值的科学揭示与内在坚持。这一原创性判断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党管青年”最彻底地体现了以青年为本位,尊重了青年真实的、具体的人性。彻底地以青年为本位是由坚定的党性转化而来的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实际行动,从而构成党性与人性的交融、互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最新境界。
“党管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团建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先,“党管青年”命题发展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党管青年”命题的鲜明提出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命题的根本特征,也是“党领导一切的”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具体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任务与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其次,“党管青年”命题发展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团建理论。“党管青年”命题在共青团组织中的具体化,就是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将共青团称之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明确表明了共青团的政治定位与根本价值。因此,“党管青年”命题的提出,深化了共青团政治属性的认识,升华了共青团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创新了共青团建设理论。“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才能团结带领青年前进,推动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11]
(二)“青年首先发展”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判断
“青年首先发展”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判断。《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第一次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2]“青年首先发展”是国际上“青年优先发展”命题的中国化发展与中国式表达。“首先”包含“优先”、兼具“次序”的含义。因此,“青年首先发展”不仅强调了“青年优先发展”,而且还凸显了青年第一发展、最先发展,强调将青年发展放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优先位置,将青年发展上升为青年发展理论的重要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原则。从本质上讲,“青年首先发展”就是尊重青年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时间上首先支持,在次序上首先安排,在资源上首先照顾。
“青年首先发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青年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共产主义所追求的青年发展,是青年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是超越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偶然的个人”而追求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有个性的个人”,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与信念。换言之,“青年全面发展”是“青年首先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价值旨归,“青年首先发展”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因此,“青年首先发展”是对“青年全面发展”的时代化创新与中国化发展。
“青年首先发展”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一直都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与信任青年。毛泽东同志要求青年成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号召青年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继承发展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青年首先发展”思想,这是对中国经验的规律概括与理论提炼。
“青年首先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思想的创造性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的“根”和“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均有大量关于理想人格、人的价值与自我实现并适应现代社会的理念精粹,如富含“爱人如己”“心怀天下”精神的“仁民爱物”思想,富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孝悌礼乐”精神的“孝亲爱国”思想等。所以,“青年首先发展”论断继承了关于青年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新时代发展趋势进行了民族化、时代化的创新。
三、建构体现中国特色的新体系、新理论
理论体系是理论创新的升华与结晶。习近平青年观有两大重要理论体系创新,即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青年政策体系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体系
作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标志性成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颁布面向青年群体的国家层面专项规划,也是党和国家第一份面向青年群体的综合性、专门性、独立性的政策文本。该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理论体系,突出体现在本体论与过程论两个方面。
构建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基本理论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内涵、本质、特征、结构与功能等。第一,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理论体系的内涵包含四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和目的。主体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制定者;客体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作用对象;内容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目标措施与组织实施等;目的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出发点,意指为何制定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第二,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本质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规定性。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党的意志与国家意志在青年领域的价值规定。第三,中国特色青年政策具有以“党管青年”为代表的政治性、以共青团组织为媒介而面向广大青年所体现的群众性以及以“首先发展青年”为代表的福利性等特点。第四,中国特色青年政策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结构,涵盖青年的教育、就业、创业、住房等,包括多个政党部门、群团组织与社会中的青年政策。第五,从国家治理角度看,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功能是把青年群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更进一步的功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青年政策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中国特色青年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不断创新。中国特色青年政策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制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党和国家的意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以及中国青年发展的要求转换成具体的政策条文,为中国特色青年实践提供政策依据、制度供给与行动准则。第二,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执行阶段。该阶段是将制定的政策颁布的政策转化为中国特色青年政策对象的现实行动,是中国特色青年政策过程的目的与归宿,是整个政策过程的核心阶段,可进一步分为执行模式、执行过程、执行机制与执行偏差等多个环节。第三,中国特色青年政策的评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中国特色青年政策执行的效果、效率与价值进行评估,需要进一步确立评估的原则、标准与方法等。
(二)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理论
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工作的原创性理论体系。在哲学家拉卡托斯看来,科学理论体系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结构严谨同时又能动态发展的理论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硬核”“保护带”与“启示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高度,从大历史观的纵深视野,特别是新时代站位高度,建构了一个具有“硬核”“保护带”与“启示法”的系统化理论。
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硬核”。依据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是坚韧稳固不可变化且不容反驳的,主要包括基础原理与基本假定。“硬核”决定了理论体系的性质,是理论体系的精髓与灵魂。因此,“党管青年”“首先发展青年”是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硬核”。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体系的“硬核”必须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硬核”相一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器”,那么“党管青年”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管青年。这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结合新时代背景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
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保护带与启发法。依据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研究纲领的“保护带”是柔韧灵活可变化的,主要是一些辅助性理论或假说;“启示法”是引导保护带保护硬核的方法论集合,包括启发人们应予以规避的研究路径的反面启示法和启发人们应积极需求的研究路径的正面启示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价值论、青年教育论、青年成才论、青年就业论、青年社会保障论等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保护带,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这些硬核外围保护带相关的具体方法论则构成了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的启示法,禁止人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硬核,鼓励人们积极提出、修改辅助性理论或假说以消除反常、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师军强,蔡琼,陈达云.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8):50-52.
[3]孙秀玲,马松.习近平青年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及目标指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1-5.
[4]刘妍,罗会德.论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涵、理论特色及现实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3):10-1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7][1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7,5.
[8][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10]习近平.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J].中国共青团,2025(09):1-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演进研究”(编号GD23XMK1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创新研究”(编号GD25CMK02)和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好中医药故事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4GXSZ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