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16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

作者:马 勇 马思怡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1   发布日期:2025-7-17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要求、文化服务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感态度,体现关切人民的情感温度;坚持古今文化相互一体、中外文化相互成就,体现辩证统一的哲学高度;坚持传统文化服务现代文化、现代文化赋能传统文化,体现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国外文化、立足世界发展本国文化、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互动,体现融通中外的民族气度。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代需要而生,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与思想武器。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实践、政治等维度进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原创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全面深入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则需要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从情感、哲学、历史、民族四个维度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阐释,对于全面把握与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感维度:关切人民的情感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热爱人民”,[2]指明了文化情感方向的首要问题。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要求、文化服务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感态度,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关切人民的情感温度。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坚持文化的人民立场,高扬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情感主张,强调文化创作必须回归人民生活、文化作品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文化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是文化创作必须回归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3]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原理,肯定人民具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觉性,对于人民在互联网时代创作出的丰富作品给予肯定与尊重,要求政府与社会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其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何种类型的文化创作,“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4]要求文化创作必须以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文化创作只有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情感,将作品的“血肉”与“根脉”牢牢建立于人民生活基础之上,用人民生活的丰富性与鲜活性充实作品,创作出以人民群众生活为全部内容的优质作品,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作品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人民生活充满着喜怒哀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反映人民生活是文化作品创造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即要正视人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承认人民生活中消极内容的可优化性,而不是简单回避与刻意掩盖人民生活中的黑暗面。但是,更强调要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主动反映人民生活中最为丰富的积极内容,坚持以积极内容发挥引导作用,优化人民生活中的消极面。历史发展证明,文化创造只有积极主动反映人民生活,始终与人民生活保持同行,人民才会真正接受文化作品。

(二)服务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感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发挥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尊重人民创作文化作品的主体性,不断创新文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资源供给方式。

一是尊重人民创作文化作品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7]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都有基于自身生活创作各种文化作品的需求,往往借助于各类媒体平台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人民在网络空间通过创作作品彰显自身的主体性,面对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作文艺作品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8]鼓励人民自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活动,为人民在自觉创作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尊重人民依靠文化创作与文化发展提升自身道德追求与丰盈自身精神世界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有利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是不断创新文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资源供给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9]历史证明,创新在促进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创新文化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同频,满足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资源与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等作为不变的内容,并不断加强内容挖掘,与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需要相结合,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文化创新,促使人在理想引领、道德滋养和思想启迪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哲学维度:辩证统一的哲学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在文化内容层面坚持古今文化相互一体与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辩证统一的哲学高度。

(一)古今文化相互一体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10]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着眼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相互联系,以古今兼顾的哲学视野开辟文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古今文化相互一体的辩证统一。

一是古今文化相互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代“以德治国”与“以德服人”等文化理念与古代文化理念之间的客观联系,充分体现了古今文化的相互一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强调古今文化的相互继承而非互相割裂,回答了“现代文化的源头在哪里”的重要问题,并立足现代赋予传统文化“魂脉”的历史地位,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继承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在辨明与廓清古今文化内容性质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古为今用,在古今文化相互联系中汲取积极内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夯实文化底蕴。

二是古今文化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日用而不觉”的方式滋润与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天道酬勤”等古代文化的积极影响下,一代又一代人以奋斗者与担当者的姿态奋进,充分证明了古今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是古今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奠定深厚根基,现代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者相互统一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人奋进的生活,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决反对“古今文化断裂论”等错误观念,遵循古今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坚持“古今文化相互作用论”,在守望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中审视与发展现代文化。

(二)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2]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西兼顾的哲学视野开辟文化现代发展新局面,体现了坚持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

一是中外文化相互映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13]不同发展实践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丰富文化样态,在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让世界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国外立足本国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与阐释。同时,国外文化要走进中国,中国立足本国文化对国外文化进行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解读,在中外文化相互映照中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思想理念与价值样态,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国际社会互动深入发展的客观现实,高度重视中外文化在中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二是中外文化相互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向世界的同时,“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14]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就必须重视与依靠文化之间的相互助力,达成价值共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外文化的相互助力,既坚持本国文化自觉走出去树形象,为世界贡献来自中国文化的“中国智慧”,也坚持国外文化积极引进来实现本土化,汲取国外文化中的思想营养助力本国发展。同时,强调在中外文化相互助力中实现相互成就,进而发挥文化助力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历史维度: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15]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中华文化历史,回答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共存的问题,为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强调坚持传统文化服务现代文化、现代文化赋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通互动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共进。

(一)坚持传统文化服务现代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6]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完全丢失传统文化而一味追求现代文化,往往是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不仅回应了“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文化”的问题,强调传统文化具有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滋养与精神补给的重要作用,也回应了“现代文化如何用好传统文化”的问题,强调现代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从中汲取营养。在吸收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以传统文化为重要的资源库,实现对现代文化物质成果的补充与现代文化精神成果的丰富,处理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二)坚持现代文化赋能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17]现代文化要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现代社会发展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传统文化“活”起来。“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18]人们的思想根基牢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必须加快激活传统文化。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传统文化的丰富成果往往难以得到完整性的保存与延续,具备相应保护条件的传统文化被全面继承,而缺乏保护条件的传统文化则以残缺的面貌出现于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中,必须运用现代文化发展成果加以修复与完善。

四、民族维度:融通中外的民族气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融通中外的民族气度,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国外文化,以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也要立足世界发展本国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互动,在融通中外的时代进程中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互动共享实现共进。

(一)开放包容接纳国外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博大“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19]在国际社会互联互通的今天,更好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与国外文化“引进来”,需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国外文化。

一是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需要。无论是玄奘取经还是郑和下西洋,都证明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国外文化。在中国日益发挥重要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今天,仍然需要继承与发扬这一中华文化传统,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国外文化,既反对国际交往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摒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优越感,以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国外文化。

二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0]国际社会能否对中国形成客观与全面的认识,取决于中华文化能否“走出去”。中国要在国际社会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向国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

三是国外文化“引进来”的需要。发展本国文化需要把国外文化“引进来”。是否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国外文化,直接影响国外文化能否真正“引进来”以及在多大范围与多大程度上“引进来”。要促进中华文化与国外文化良性互动,从国外文化中汲取力量,让国外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助力作用,助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立足世界发展中华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立足世界发展本国文化,强调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同时,要做好与文化敌对势力进行国际斗争的准备,在积极传播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为本国文化在国际舞台实现发展争取空间。

一是主动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被国际社会认可、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深入了解的需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积极树立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传播的时代需要,强调反对默不作声的“被动挨骂”,发挥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动性。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强调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讲故事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尤其在国际社会进行软实力较量的背景下,中华文化要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提高国际社会舆论影响力,就必须主动阐释好蕴含中华文化丰富智慧的中国故事,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责任担当精神在国际社会舆论中坚持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是与文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国际社会的文化斗争,强调绝对不能忽视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要时刻做好进行文化斗争的准备。当前,在国际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存在以歧视态度对中华文化进行丑化的敌对势力,或以话语权优势干扰中华文化传播,或以负面事件对中华文化进行诋毁。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本土发展与国际传播,必须进行文化斗争,既要主动传播也要“及时反驳”,以自信担当的姿态与文化敌对势力争夺国际社会文化阐释话语权,在构建话语权与提高传播能力中牢牢掌握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三)融通中外促进文明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国内国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和谐共进,强调加强文化互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文化成果共享与文化发展共进。

一是加强对话增进文化了解,共享文化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不同文明的积极对话,旨在推动国际社会的互相了解,以文化对话破除文化封闭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以文化对话在国际社会树立各民族的文化形象。既互相看到自身文化发展的优点,也互相分享历史传承的文化成果,尤其在国际社会仍然存在文化隔阂与对立的情况下,促进文化对话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为携手共进谋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共同创造文化成果,丰富文化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化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在文化互动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强调以共同发展代替文化上的对抗发展,着眼于为国际社会贡献现代文明,在共同创造文化成果过程中丰富双方文化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国外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强调国际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互相贡献,反对文化发展成就的自娱自乐,强调中国在国际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是建设者与贡献者,以中国在国际社会贡献文化成果的行动示范,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相互贡献文化成果,实现文化共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2.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4.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5][13][15][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2,69,219,137.

[6]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7][10][11][12][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6,175,167,175,167.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4.

[16][17][1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11.

[20]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及提升研究”(编号22CKS060)和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对外交往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4QSNWT1)的阶段性成果。

(马勇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马思怡 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林科技》编辑部)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七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